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0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解决人为活动对城市湿地公园内鸟类的影响,对铁岭莲花湖湿地公园湖心岛建设进行调查分析,湖心岛建设在保护湿地鸟类资源及丰富湿地景观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理念,提出了湿地公园中湖心岛建设的原则,初步探讨了湿地湖心岛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填筑、岛上生物栖息地建设及岸边护坡等关键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2.
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来看,港口是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大连港今后发展的要求,探讨了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布局,并提出了对策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3.
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方创琳  李铭 《地理研究》2004,23(6):833-844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进程受到水资源短缺及其用水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约束。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针对河西走廊未来 30年总需水量阈值、经济总量阈值、总人口阈值和城市化水平阈值 ,认为最经济、最节水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为禁止发展特大城市 ,有选择地培育一个大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科学发展小城镇。据此提出了与水资源约束相适应的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的 6种模式。即 :推行“产业移人”和“环境移民”为主、“人移产业”为辅的城市扩展模式 ;推行“分步到位”为主 ,“一步到位”为辅的城市生态移民模式 ;推行“退一进二”、“退乡进城”的城市用水转换模式 ;推行“节水量城”为主 ,“借水养市”为辅的节水型城市化模式 ;推行“稳粮兴草” ,“稳农强工” ,“活商旺城”的城市产业转换模式 ;推行“一核四极” ,“一轴三带”、“乡镇同兴”的“卅”字型城市空间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54.
刘岩 《地理研究》1998,17(3):303-308
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地缘优势、经济规律、文化传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安国市的药材产业为研究实例,通过解释中心集聚的“空间拉力”所孕育的对外交流的潜力,揭示“交易成本机制”在市场交易中的刺激作用,以及分析安国药市网络管理的特定形式,对药材产业区域发展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子作了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55.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领域全面渗透的发展形势,部分学者提出“网络空间邻近性将取代地理空间邻近性”的论断,而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坚持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是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同时提出线下实体产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地理要素对线上虚拟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试图阐释体育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学研究基础和关注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地理聚集效应无法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产业虚拟集群具有促进产业聚集形态、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带动合作与竞争氛围、形成柔性化创新模式等作用,提出构建虚拟集群是未来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中国体育场馆产业虚拟集群是横向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的利益价值链,纵向是供需两端线上下产销价值链,共同构成了集群基本的结构体系;根据集群产业的主体规模、地理位置、产权属性和网络化程度等,场馆产业虚拟集群可分为单体型、连锁型、联盟型;而根据场馆产业集群的结构体系和功能特征,其发展过程需历经技术融合、产品改造、结构优化3个升级阶段。最终,建议通过正确认识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性涵义,持续提升线下场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牵头结盟作用,建立场馆虚拟集群成员准入监督机制,为虚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6.
 传统的产业结构分析一般将影响力因子作为优势产业选择的积极因素。但在实际中,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意味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滞作用。利用部门增加值进行加权的加权影响力系数的概念和方法,并结合产业增长率提出了对各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象限分析模型。运用所提出的模型,利用新疆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新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石油天然气开采、化学工业等5个产业部门为强影响力-高增长速度部门,对国民经济拉动动作用明显;农林牧渔、建筑等4个产业部门为强影响力-低增长速度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有较大的阻滞作用,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仪器仪表及文化用品制造、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等12个产业部门为低影响力-高增长速度部门,具有培育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57.
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相似文献   
58.
胡志强  苗长虹  袁丰 《地理学报》2019,74(10):2045-2061
集聚外部性是集聚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具有不同的污染排放行为和减排效果。以中国285个地市工业SO2排放为例,依据集聚经济理论,将集聚空间组织型式细分为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度、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类型,在系统分析工业SO2排放与集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了不同集聚空间组织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工业SO2排放强度与工业集聚密度在空间上具有非对称性,污染排放强度西高东低,工业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相关和非相关多样性为东中高西部低;② 工业集聚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相邻地区集聚密度、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水平的上升有利于本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下降,但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会提升本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强度;③ 提高集聚密度、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有利于工业SO2排放强度下降,多样且关联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污染减排,而专业化和非关联产业的集中会提高污染排放强度;④ 集聚型式对工业SO2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市规模上的异质性,集聚密度、企业地理临近、多样性和相关多样性对中西部污染减排的作用比东部明显,专业化和非相关多样性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万以下的小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减少多样性特别是非相关多样性更有利于污染减排;城区人口规模20~50万的小城市和50~100万的中等城市,提高企业的地理接近度和多样性水平特别是相关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城区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提高集聚密度和产业多样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污染减排,但其减排效果因拥挤效应而明显下降;⑤ 进一步降低工业SO2排放强度,需要走集聚化道路,坚持提高集聚密度,因地制宜引导企业集中布局,着力提高产业在关联基础上的多样性水平,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重视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与环保合作。  相似文献   
59.
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推进优化我国区域工业韧性演变格局和厘清工业韧性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在突变级数模型对工业韧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泰尔熵指数和Tobit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提升显著,总体上达到了中高韧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内部差距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核心-边缘”分异格局。(2)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工业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及宁波等城市周边形成高水平工业韧性的集聚区。(3)工业结构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的最主要因素。区域金融环境、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区域外贸依存度均不同程度对工业韧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0.
将工业CT与数字体图像相关法相结合测量物体内部三维变形及应变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实验力学方法。本文介绍基于工业CT,自行研制的加载装置和数字体图像相关法(DVC)建立起的力学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基本原理模块、数字虚拟实验模块、原位加载扫描实验模块、变形计算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可以实现单轴压缩、三点弯曲、四点弯曲、点加载及拉伸实验试件内部三维变形场的测量。针对岩石材料与复合材料介绍该平台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