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5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83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2745篇
海洋学   331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Jinman copper deposit,which is situat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Lanping-Simao back-arc basin,western Yunnan Province,is a silver-bearing,high-grade vein-type copper deposit.Comprehensive element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host rocks and hydrothermal minerals revealed the regular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mobilization and transport of elements from the host rocks to hydrothermal mineral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luid inclusion and isotope data,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derived mainly from a deep source characterized by CO2 enrichment and reduction in nature.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come largely from a deep source.al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untry rocks should not be ruled out.It is also found that some hydrothermal minerals are possessed of MREE-enrichment patterns.It is deduced that the REEs in the deep-source ore fluid were transported in the form of CO3^2- complexes and were deposited in a continental basin(or a hot-spring basin).  相似文献   
22.
腾冲地热水化学特征及腐蚀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腾冲地热成因的角度,分析其地热水化学的总体特征和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地热水pH值、流速、溶解氧、CO2及Cl^-、SO4^2-、SiO3^2-、Ca^2等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为研究中的意义,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从营力的先后及主交看,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变化时,应慎重选择剖面,以获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 ,特别是 pH值 (酸碱度 )的确定 ,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 ,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 ,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成矿溶液的性质 ,“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 ,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 ,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氢氧同位素资料、矿物包裹体中高卤水溶液的起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论述了酸性金属含矿溶液的成因及成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5.
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及其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分类方案,详细论述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均一温度特征。在同一油气藏,均一温度越高,油相包裹体中的气态烃和挥发份的含量也越高。依据油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变化及其与同生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关系可以研究油气藏在充填过程中油气组成,特别是气态烃和挥发份含量的演变。进而可以研究油气藏的油源--生油岩的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本文评述了依据油相包裹体和同生水溶液包裹体PVT相图推断其捕获温度和压力范围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各类油气和含油气包裹体的成因机制及其在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马锋  张光亚  刘祚冬  梁英波  张磊  杨柳明  许岩  毛祖臣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9-67050009
通过分析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区域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基础数据,从板块构造演化入手,系统编制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沉积构造演化剖面图和生储盖组合剖面图,研究盆地演化阶段、叠合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揭示中亚和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演化和油气富集规律异同。研究表明: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控制了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的区域构造分带、盆地演化、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根据古洋壳缝合线可分为北、中、南3个构造带,古生代以来多期微板块的拼贴,导致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含油气盆地演化分为3个演化阶段,早古生代伸展、晚古生代挤压、早中生代伸展和新生代挤压构造作用控制了研究区盆地的叠合演化,发育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区域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4套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7.
中国特有的永瓣藤属植物区系地理性质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国文  孙叶根 《地理研究》1999,18(2):130-135
永瓣藤是卫矛科的单型属(Monimop etalum Chinese Rehd),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北纬28°30'~30°10'和东经114°30'~118°10'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文中研究了永瓣藤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群落特征,分布区的历史和分布格局的现状,探讨了它起源的时间、地区及区系地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永瓣藤适应于温暖湿润和偏酸性(pH5.5~6.5)土壤的地理环境;它是群落的伴生成分,其分布受到杉木、马尾松、毛竹、赤杨叶等优势成分的影响。(2)其分布区的地史演变大概为:连续分布(新第三纪)→间断分布(第四纪及以后)→星散分布(现状).通山县的残存为湖北省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新记录属(种).(3)它分布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是一个具亚热带性质的华东特有属。(4)其起源地可能是扬子古陆的九岭-怀玉联合地体;起源时间大约在新第三纪中新世(或更晚),是被子植物一个起源比较年轻的属,并不是起源古老的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28.
崔敏  徐建永  郭刚  谢晓军  祁鹏  肖曦  王欣 《现代地质》2021,35(4):1106-1113
杭州斜坡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新区,构造特征的研究是开展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杭州斜坡的结构、主控断裂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斜坡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斜坡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部分,中段断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单个断层的延伸长度小但数量多,存在倾向东和倾向西的顺向断层和...  相似文献   
29.
高精度准确测定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对示踪污染物来源,了解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转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若污染物的同位素组成在迁移转化过程中不变,根据其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污染物的来源;若同位素组成变化,根据同位素分馏结果,可以评价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本文综述了固相微萃取、静态顶空进样、吹扫-捕集、多级串联技术等前处理方法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液-液萃取较少用于水中氯代烃的单体同位素分析。静态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都是无溶剂富集技术,与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同位素过程中不存在或存在小且恒定的可校正的同位素分馏,分析精度一般优于1‰,没有二次污染,降低了杂质干扰,提高了GC-C-IRMS的分辨率和分析精度,降低了检测限。从静态顶空进样、固相微萃取、吹扫-捕集,到多级串联等技术与GC-C-IRMS联用分析水中氯代烃单体同位素比值,检测限逐渐降低。目前,吹扫-捕集-GC-C-IRMS在分析水中氯代烃中应用最广泛,重现性好、检测限低。针内微萃取、管内微萃取、搅动棒吸附萃取和顶空进样吸附萃取等前处理方法与GC-C-IRMS仪联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索尔碎屑岩出露于西藏中部索尔—戈昂错一带,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之上,粗碎屑岩层和细碎屑岩层互层产出,并见有角砾状灰岩夹层。索尔碎屑岩中粗碎屑岩主要由灰黑色碎屑和土黄色基质所组成;细碎屑岩呈灰黑色,块状构造。碎屑的主体成分为蛇纹岩,并含有少量的尖晶石和斜长石,基质为泥晶结构碳酸盐。碎屑主要呈棱角状—次圆状,边界平直,可能是构造破碎后快速堆积而形成的。在蛇纹岩碎屑边部普遍可见垂直边界生长的板状或粒状方解石,部分碎屑之中方解石呈逐步向内部生长的趋势,而在少量的岩石中已形成了交代残余结构,反映索尔碎屑岩中的碎屑受到了碳酸盐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通过与Gebel Mohagara蛇绿质碳酸盐岩和West Magnitogorsk古岛弧中出露的蛇绿质碳酸盐岩对比研究,初步认为索尔碎屑岩是地幔橄榄岩发生破碎后受到碳酸盐热液流体的交代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