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2篇
  免费   3105篇
  国内免费   2718篇
测绘学   1044篇
大气科学   1510篇
地球物理   5372篇
地质学   5955篇
海洋学   1555篇
天文学   593篇
综合类   967篇
自然地理   889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54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503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655篇
  2014年   709篇
  2013年   745篇
  2012年   792篇
  2011年   787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832篇
  2008年   709篇
  2007年   919篇
  2006年   813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532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423篇
  1998年   403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39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83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1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旅游影响调适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产生各种影响,如何调适旅游影响对目的地非常重要。该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旅游影响调适问题,分析旅游影响的形成机制,认为旅游影响是旅游影响动力因子模块、旅游影响应力因子模块及旅游影响规范因子模块在旅游影响场的作用下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探讨旅游影响调适机理及调适流程,指出旅游影响调适是旅游调适主体通过旅游制度创新系统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发生作用而进行的。根据调适机理和调适流程,建立旅游影响调适库,认为旅游影响调适的4个分目标(减量、扩容、治理和适应)通过旅游制度创新系统及其派生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93.
94.
A general tomographic technique is designed in order (i) to operate in anisotropic media; (ii) to account for the uneven seismic sampling and (iii) to handle massive data sets in a reasonable computing time. One modus operandi to compute a 3-D body wave velocity model relies on surface wave phase velocity measurements. An intermediate step, shared by other approaches, consists in translating, for each period of a given mode branch, the phase velocities integrated along ray paths into local velocity perturbations. To this end, we develop a method, which accounts for the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its comprehensive form. The weakly non-linear forward problem allows to use a conjugate gradient optimization. The Earth's surface is regularly discretized and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ar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grid points. Possible lack of lateral resolution, due to the inescapable uneven ray path coverage,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a priori covariances on parameters with laterally variable correlation lengths. This method allows to efficiently separate the 2ψ and the 4ψ anisotropic effects from the isotropic perturbations. Fundamental mode and overtone phase velocity maps, derived with real Rayleigh wave data sets,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maps. The isotropic models concur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Trampert & Woodhouse. Large 4ψ heterogeneities are located in the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s and over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s such as North America, Antarctica or Australia. At various periods, a significant 4ψ signatur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Hawaii hotspot track. Finally, concurring with the conclusions of Trampert & Woodhouse, our phase velocity maps show that Rayleigh wave data sets do need both 2ψ and 4ψ anisotropic terms.  相似文献   
95.
96.
夏季晴空金塔绿洲温度场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2004年6~8月在甘肃省酒泉金塔地区开展的“绿洲—沙漠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野外观测试验(JTEX)”的温度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温度场结构。结果表明:绿洲在白天(夜晚)相比周围环境是冷(暖)中心。沙漠和绿洲的相互影响同沙漠与绿洲的边缘和形状有关。由于各观测点所处的位置和站点的土壤特性不同,地表温度的量值有较大差别,但总体来说,绿洲的地表温度比沙漠的低;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一直可活跃到大约20 cm深处,40 cm深土壤温度基本无日变化,不同层间的土壤温度在一天内有两次相交。深度越深,出现的时间越靠后,沙漠上出现不同深度间温度交叉的时间比绿洲靠后。沙漠上各层的温度都始终高于绿洲上的,沙漠的日变化也大于绿洲上的。  相似文献   
9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
侯志华  刘敏  樊晓霞  贾宇平 《地理科学》2020,40(12):1978-1989
以11 188个自然聚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场强模型,定量测度汾河流域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能,借助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流域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模式。结果表明:①城乡聚落斑块发展潜能差异显著,且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纵向上中游流域高于下游流域高于上游流域,横向上河谷盆地区高于周边缓丘区高于两侧山丘区。②聚落斑块发展潜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高值斑块聚类显著;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且方向性明显,汾河主河道方向联动效应最强,空间联系最紧密;存在局域热点区,并呈现"主核–廊道–次核"的空间结构形态。③自然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共同影响着城乡聚落体系发展潜质及空间结构形态;融合发展采取非均衡增长路径,市、县、镇、村全局考虑,构建"强化核心点–培育发展轴–扶持特色区–带动全流域"的逐层推进式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