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9篇
  免费   1196篇
  国内免费   1244篇
测绘学   1033篇
大气科学   893篇
地球物理   1774篇
地质学   2428篇
海洋学   1044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881篇
自然地理   76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37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was to account for the role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formation and cluster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spacing and size).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mono‐sized spher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cluster evolutionary cycle. Overall, twelve experimental ru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flume. Six of these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glass spheres (specific gravity, SG = 2·58) and the other six by employing an equal combination of glass and Teflon spheres (SG = 2·12) of the same diamet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The three sediment availability conditions that were investigated here simulated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pool–riffle sequences and densely packed gravel‐bed. An advance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track the evolution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provid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ze and shape of clusters and the number of clusters per unit are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sediment availability affects the architecture and size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2) clusters consisting of mono‐sized sediments start disintegrating at twice the incipient conditions. By performing complementary tests for the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c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ary cycle of individual clusters could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in order of increasing stress: no cluster→two particle cluster→comet→triangle→rhomboid→break up.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2.
深圳市1 km高分辨率厘米级高精度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利用65个精度优于2 cm的GPS水准数据、5 213个实测重力点数据、100 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和WDM94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计算了深圳市1 km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模型.将该模型大地水准面高与由29个GPS水准得到的大地水准面高进行比较,其差值的标准差为±1.4 cm.  相似文献   
173.
GPS滑坡监测专用的Gquicks软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Guicks软件的数学模型,Gquicks软件的结构和功能.经实测检测检验,当基准点与监测点之间距离在3km内,用20分钟GPS观测值,Gquicks软件解算的水平精度可达±2-3mm,垂直精度可达±4-6mm.Gquicks软件不仅适用于GPS滑坡变形监测,也可应用于其他变形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174.
论述了卫星测高空间技术的主要特征、科学意义及其在军事和经济建设领域的重要价值,阐明了国内外测高卫星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利用卫星测高空间技术建立数字化海洋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卫星测高目前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发展我国卫星测高空间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建立数字化海洋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5.
建设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IGS服务和ITRF的系列精化 ,ITRF2 0 0 0是ITRF中迄今最为精确、测站最为稠密的地面坐标参考框架 ;2 0 0 1年推出新的WGS84,其成果标以WGS84(G1 1 5 0 )。考虑和顾及现代大地测量的特点 ,结合中国实际 ,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应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高精度、涵盖全部陆海国土、三维、动态。建设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是为用户在我国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其任务应包括建立我国现代化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等。  相似文献   
176.
论我国大地测量基础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述了我国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地球重力场等基础建设的基本情况、需求分析与任务建议。提出我国空间大地网应由连续运行参考站、一级网、二级网和三级网组成 ;一、二等水准网复测和高程基准再定义 ;为精化大地水准面 ,要补测重力点和加测GPS/水准点。  相似文献   
177.
扰动重力边值问题与实际数据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应用GPS测量重力点的大地高 ,从而获得地面点的扰动重力 (或称纯重力异常 )值这样新的重力边值条件 ,如何从理论与实际上确定重力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8.
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内改进与更新原有的大地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的建设道路及解决原则。  相似文献   
179.
丽江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的有限矩形位错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乃玲  李辉  申重阳 《地震学报》2003,25(2):172-181
研究了用有限矩形位错模型计算地壳形变引起的地面重力场变化的方法.以丽江MS7.0地震为例,讨论了确定用于模型计算的断层面参数的原则,并给出了结果.计算和分析了不同类型位错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图象特征,并与丽江地震前后观测到的重力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发震断层有限范围内模型可解释同震重力场的变化,但模型对于更大空间范围上的重力场变化并不能给出很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180.
文中运用损伤力学研究方法 ,提出孕震过程中引起地壳破坏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利用应变等效性假设 ,推导了地壳体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的不同加载途径 ,模拟了 1976年唐山 7 8级地震和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重力演化的不同特征 ,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表明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可以作为地震前地壳重力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