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06篇
  免费   2022篇
  国内免费   2297篇
测绘学   1316篇
大气科学   3702篇
地球物理   2470篇
地质学   4428篇
海洋学   1336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828篇
自然地理   4672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18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657篇
  2019年   743篇
  2018年   588篇
  2017年   754篇
  2016年   745篇
  2015年   742篇
  2014年   903篇
  2013年   1329篇
  2012年   893篇
  2011年   902篇
  2010年   764篇
  2009年   871篇
  2008年   885篇
  2007年   898篇
  2006年   852篇
  2005年   792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46篇
  2002年   451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343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通过改变物种生境而影响物种多样性。小白额雁是长江流域中下游的一种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食草型濒危候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威胁。本文以小白额雁为代表性物种,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中下游候鸟潜在生境及适宜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Maxent模型模拟了当前情景和全球环流模型(GCMs)气候场景下小白额雁潜在生境及其适宜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小白额雁分布特征与其栖息地周边植物分布呈显著相关关系;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小白额雁六种主要食源植物的分布特征,并将其结果作为环境变量,将显著改善小白额雁潜在生境及其适宜性模型的模拟性能;在两种典型浓度情景(RCP 2.6和RCP8.5)下,2070年小白额雁潜在生境适宜性面积将下降。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小白额雁的影响,应采取更加合理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包括调整保护区的大小、形状和用途。  相似文献   
222.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相似文献   
223.
收集2018~2019年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景区旅游吸引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景区级别越高,其吸引力半径越大,景区50%的客源市场集中在900km范围内,80%的客源市场集中在1 200 km范围内.(2)景区级别越高,旅游吸引力集中度往往越小,客源市场较分散.不同季节各景区旅游吸引力差异较大,旅游吸引力集中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各景区的平均旅游吸引力均存在距离衰减现象,级别越高的景区在不同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吸引力相差较小,衰减速度较小.不同季节的旅游吸引力衰减速度有所不同.(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多、距离越近,景区对其吸引力越强.  相似文献   
224.
Gong  Jie  Xie  Yuchu  Cao  Erjia  Huang  Qiuyan  Li  Hongyi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19,29(7):1193-121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hosted rich biodiversity and millions of people and inhabitant with vital ecosystem services, had experienced the most serious...  相似文献   
225.
The notion of vulnerability has acquir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discussions around reducing risk and identifying vulnerable group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argeting risk‐reducing policy and practice. Through te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4 stakeholders, this study collected local perceptions on the following groups considered most vulnerable in Laamu Atoll, Maldives: youth and children, women, the elderly,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displaced persons and migrants, and farmers. In doing thi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secting categories of identity for understanding vulnerability emerged and was explored; an approach that is often absent or scarcely applied in studies that identify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Maldives and elsewhere. Intersections between location, youth and gender or disability, as well as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emerged as relevant for the Laamu Atoll context. Although this study acknowledges the incompleteness of its intersectional analysi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preliminary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intersectionality in shaping vulnerability experience. To enhance scholarship on vulnerability, future studies could further explore intersectionality in Laamu Atoll and the Maldives using this study as a base and also improve its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226.
ABSTRACT

In the European Alps,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s are subject to major impacts resulting from climate change, which strongly affec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mountaineer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changes in access routes to 30 high mountain huts in the Western Alps since the 1990s. Data were derived from the use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geo-historical studies and a questionnaire, and were used to identify both the climate-related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climbing routes and the strategies implemented by public entities, Alpine clubs, guide companies, and hut keepers to maintain acceptable safety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case studies revealed issues affecting three access routes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cesses affecting access routes were loss of ice thickness and retreat from the front of the glaciated areas. Commonly, in situ equipment was installed to facilitate access for mountaineers and/or a part of a route was relocated to a safer area.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n most cases, the measures were effective but they were limited by financial,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especially in protected or classified areas that could jeopardise their dur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227.
潘峰华  方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473-1481
全球化带来的新国际劳动分工使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GPN)成为研究全球经济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框架。与此同时,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提升,经济金融化在全球不同尺度下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网络。因此,金融已经成为GPN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金融化带来的逻辑也日益深刻地影响到GPN的演化和运行。尽管GPN研究日益重视金融的作用,并开始研究金融业的全球生产网络,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获得国际股权投资或者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主要从生产角度理解地方经济融入全球过程的GPN难以对该现象深入分析。全球金融网络(Global Financial Network, GFN)为刻画和分析这个过程提供了新的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地方经济体通过高级商业服务业(Advanced Business Service, ABS)企业与世界城市(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管辖区产生联系,从而融入GFN。论文介绍了GFN的基本结构,探讨了地方经济融入GFN的主要方式及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GFN未来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28.
刘振  齐宏纲  戚伟  刘盛和 《地理科学》2019,39(10):1525-1536
在人口收缩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采用总人口和劳动力等直接指标结合出生率、老龄化率等间接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在地级尺度和县市尺度上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人口收缩区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由于获取限制,未包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并对比了不同测度指标和方法之间的差异。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①人口收缩区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长,收缩程度呈现出明显加剧趋势;②人口收缩区在中部和西部偏东地区快速扩张,川黔渝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最为严重;③单一指标在识别人口绝对收缩方面效果较好,而且总人口指标往往比劳动力指标更早的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口状况;④综合指标测度的方法能够更加全面的判断一个区域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而识别出人口处于相对收缩状态的区域;⑤人口收缩在县市尺度上比在地级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两者的差异呈缩小趋势。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建议政府更加重视区域人口收缩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9.
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影响的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评价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植被退化,对有效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绝大多研究主要分析气候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双重影响少有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一双重影响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程度的主要研究方法——定性-半定量法、回归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基于净第一生产力的评价方法。综述分析了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的主要结论,总结目前各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因素的分解研究,加强模型评价和不确定性量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230.
杜芳娟  周越  庄淑蓉  叶仕安 《地理学报》2019,74(11):2243-2259
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现象一直为国内外地理学者所关注。通过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85年间西南地区研究的载文分析,可以管窥其研究脉络,并予未来研究以启示。结果表明:① 232篇论文囊括了地理研究的若干主题,但以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发文量最大,而城市、民族、交通、健康则关注较少;② 研究经历了传统区域研究、任务带学科、承上启下和多元化发展4个阶段;③ 论文在数量和内容上的阶段性变化,既受国家时事格局影响,也受地理学科研究范式发展变化影响;④ 《地理学报》有关西南地区的载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无论是在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手段上,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研究都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代表了学界对西南地理的研究情况;⑤ 但西南地理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远赶不上《地理学报》载文量增长,外来研究机构占比很大,本土力量弱;相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也少而弱。可见,西南地理研究当从新区域地理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边界的接触与冲突和区际的联系与竞争,继续成就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