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4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218篇
地球物理   2044篇
地质学   841篇
海洋学   350篇
天文学   273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35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6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52.
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沿线地震动的影响(II):数值结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地下圆形衬砌隧道对入射平面P波和SV波散射级数解答,定量分析了入射波长、入射角度、隧道直径、衬砌刚度等因素对沿线地表位移放大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入射频率较低时,地下隧道的存在对地表位移幅值影响不大;而当入射频率较高时,地表位移幅值可以达到无隧道情况的4.5倍以上;衬砌情况下地表位移幅值可以高出非衬砌情况的87.8%。建议在地铁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地下隧道的建设对隧道沿线设计地震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对塔城盆地1998-1999年15个大降水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了T106产品700hPa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与塔城盆地大降水量级呈正相关,并给出了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4.
Most current methods of desig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loads rely on highly idealized ‘equivalent’ stat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ismic loads and linear‐elastic methods of structural analysis. With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methods of dynamic analysis for the overload behaviour and collapse of complete concrete structures, a more direct and more accurate design procedure becomes possible which considers conditions at system collaps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procedure that uses non‐linear dynamic collapse–load analysis together with global safety coefficients. A back‐calibration procedure for evaluating the global safety coefficients is also describe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open up discussion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design with improved accuracy which are necessary to move towards a direct collapse–load method of desig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5.
王有清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2,24(5):550-558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 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等, 虽然这些穿插在冰阶中的暖湿气候事件、间冰阶中的干冷气候事件的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介绍不同区域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6.
末次盛冰期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南京石笋记录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年层计数和TIMSU系测年结果,建立了南京汤山葫芦洞YT石笋年际精度时间标尺(18000~14000aB.P.)。除石笋顶部5mm层段外,高分辨率的δ18O、灰度和年层厚度3种指标在百年尺度上具有相当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这3种指标对气候因素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综合石笋δ18O和本区古植被资料,估计末次盛冰期和波令暖期年均温分别达7℃和15℃。石笋揭示的末次盛冰期气候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阶段:1)18150~169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逐步下降;2)16900~1610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相对稳定,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暖峰和两个冷谷;3)16100~15600aB.P.,年均温快速下降,按氧同位素平衡方程计算,其冷谷可能接近于0℃,但洞穴湿度比前期下降幅度并不大;4)15600~14750aB.P.,年均温和洞穴湿度比较稳定。这种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性与北大西洋地区气候记录可以对比,反映极地与东亚季风气候受共同的驱动机制支配。从石笋4种指标(δ18O、δ13C、灰度和年层厚度)的功率谱图中识别出不同尺度的太阳活动周期成分,其中80aGleissberg周期特别显著,表明末次盛冰期边界条件下太阳活动仍是短尺度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7.
Moraine chronology is combined with digital topography to model deglacial rates of paleoglacier volumes in both the Huancané Valley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Quelccaya Ice Cap and the Upismayo Valley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Cordillera Vilcanota. The fastest rates of deglaciation (39×10−5 to 114×10−5 km3 yr−1 and 112×10−5 to 247×10−5 km3 yr−1 for each valley, respectively)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most recent paleoglaci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last few centurie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in the Venezuelan Andes showing high rates of deglaciation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These rates also fall within the range of 20th century rates of deglaciation measured on the Quelccaya Ice Cap (29×10−5 to 220×10−5 km3 yr−1, Brecher and Thompson, 1993; Thompson, 2000).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rates of deglaciation may fluctuate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and that high rates of deglaciation may not be exclusive 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ELA) depressions for the ice volumes of the last glaciation modeled here were computed as 230 m for the Quelccaya Ice Cap and 170 m for the Cordillera Vilcanota. Maximum ELA depressions are lower than previously published: <500 m for the Cordillera Vilcanota and <400 m for the Quelccaya Ice Cap. These lower values could imply a topographic control over paleoglacier extent.  相似文献   
58.
圆弧状沉积盆地与软土单覆盖层出平面地表运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析方法,通过圆弧状沉积盆地与同样参数的软土均匀单覆盖层的对比,研究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二维散射效应和其出平面地表运动。数值对比结果表明:(1)波垂直入射时盆地中央地表位移幅值反应,其随频率变化形式与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运动有较强的对应性,且此时单覆盖层地表位移幅值为其下降;(2)盆地的二维散射效应特点显著波的汇聚作用使盆地中的地表运动显著放大,总体上较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位移幅值要大,其频域内的最大反应则明显大于单覆盖层情况,但最大反应在盆地表面出现的位置依赖于入射波角度、盆地深宽比和盆地的软硬程度;(3)沉积盆地中地表位移运动有强烈扭转效应,且随盆地变软和入射波频率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59.
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动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固体介质,流体介质,液固两相饱和介质的时域显示有限元波动分析方法,研究了可压缩库水条件下淤积泥砂对水平地运动作用时刚性坝面上动压力的影响,研究中分析了作为两相介质处理的淤积泥砂的饱和度、厚度、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对坝面动压力的影响,还比较了作为流程两相介质,单相固体介质、单相重流体介质处理的不同淤积泥砂层模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60.
隔震及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5月24日和6月20日分别发生了宜良4.2级和呈南3.6级两次地震,架设在云南省抗震培训中心隔震大楼和昆明佳华广场的结构强震观测台阵记录了这两栋建筑物对这两次地震反应。本介绍了获取的记录,并分析了两栋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