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738篇
测绘学   168篇
大气科学   686篇
地球物理   497篇
地质学   1751篇
海洋学   23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3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重庆忠县泔井滑坡物性特征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泔井滑坡的工程(以钻探方法为主)地质勘察评价,对滑坡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①滑坡体的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加碎、块石;②潜在滑移带均由粉质粘土组成;③对滑坡体和滑移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用表格形式进行阐述;④对滑坡体发生滑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⑤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分多种工况条件进行了稳定性系数和推力计算;⑥结论:在天然状态下,滑坡的稳定系数为1.35,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加之库区水位达175m时稳定系数为1.01~1.05,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而在175m回落至145m的过程中加暴雨及地震作用下,稳定系数为0.97~0.98,这时的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92.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谢宏  李颖灏  韦有义 《地理科学》2018,38(8):1283-1291
选取浙江省189个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特色小镇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特色小镇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历史经典8个类型;浙江省特色小镇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八大类型中信息经济和金融类特色小镇集聚程度高,高端设备制造和旅游类特色小镇数量多、布局分散;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产业集群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特色小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昂格尔图湖岩芯AGE15A的粒度、碳酸盐的百分含量和主要化学元素等多项沉积学气候代用指标及精确定年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区域988 AD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序列。结果表明:988 AD以来的研究区的气候环境的演化过程与我国西北西风区古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呈现"冷湿-暖干"交替变化的特征,但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延迟。具体表现为:988~1383 AD,昂格尔图湖由洼地发育成小型湖泊,化学风化作用弱,湖区气候环境整体偏冷湿,期间出现几次暖波动;1383~1560 AD,研究区处在中世纪暖期,为温暖、干旱的气候特征,此时湖泊扩张,湖中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呼吸作用增强,造成大量的碳酸盐沉淀,最高值达到8.16%;1560~1700 AD,致使气候在昂格尔图湖形成之后出现最寒冷的时期,降水增加,气候湿冷,此时段与小冰期最盛期相对应;1700 AD之后,温度开始上升,气候回暖,在1900 AD左右达到最甚,此时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百分含量也达到最大值,为10.15%,此期间湖泊继续扩张,出现几次气候冷波动。基于我国古代文献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基本不包括沙漠地区,所以本文利用湖相沉积记录来反演腾格里沙漠昂格尔图湖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演变,对中国沙漠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国西北历史时期的气候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植物群落与土壤性状相互作用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敦煌绿洲边缘典型植物群落21个样地(20m×20m)的植被和土壤系统取样调查,在分析植物群落及其土壤养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CCA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土壤养分对植物群落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植被群落共出现植物27种,隶属于15科,26属,以藜科(Chenopodiaceae)植物居多,占总物种数的29.6%。柽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小。植被0~8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排序为柽柳>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全磷、全盐、速效氮含量排序为柽柳 > 黑果枸杞 > 沙拐枣 > 梭梭,全钾含量排序为黑果枸杞 > 柽柳 > 梭梭 > 沙拐枣,pH值排序为梭梭 > 沙拐枣 > 黑果枸杞 > 柽柳。不同植被覆盖各养分指标之间差异显著。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柽柳和黑果枸杞群落土壤全氮、有机质、全盐、速效氮、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表聚效应明显,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大后减小,梭梭与沙拐枣养分层次特征不明显。4种植被群落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大呈波动的趋势。CCA排序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物种分布的土壤环境调控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全氮 > pH > 全钾,土壤全氮是植物群落物种分布的最重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995.
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呼伦贝尔沙地现代风蚀坑表层沙质沉积物与坑后沙丘垂直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讨论了坑后沙丘剖面的形成过程及风成沙粒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风蚀坑表面及坑后沙丘剖面沉积物粒径以细沙和中沙为主;风蚀坑表面沉积物粒径及分选参数在风蚀坑各部位呈现波动式变化;平坦草地上的现代土壤与坑后沙丘下伏古土壤为同一层。基于粒度和沙丘移动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坑后沙丘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与沙丘在堆积和移动过程中剖面在坑后沙丘相对位置的变化具有紧密联系,密集采样得出的剖面中风成沙粒度的垂向变化是否能直接指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96.
黄渤海登陆热带气旋活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袁子鹏  张立祥 《气象》2005,31(6):39-42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52年间在黄渤海沿岸登陆的热带气旋的年际和季节分布、强度、移向和移速、源地及变性等气候特征,揭示了此类气旋大部分强度较强并易发生陆上变性,变性后增强的气旋的雏持时间较长等事实,并发现了其变性的高频地区位于黄海北部至中朝边境。  相似文献   
997.
河西走廊春季大风、沙尘暴的成因差异初探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河西走廊1971~2000年3~5月大风和沙尘暴个例普查,运用相关法分析了河西走廊大风和沙尘暴天气在时间上的分布差异和沙尘暴与沙源地区前期降水的关系,同时对“起沙风”也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在10min平均风速大于等于9m/s时,极易起沙;河西走廊的西部、中部、东部分别在南疆中东部、南疆东部内蒙西部河西西部、内蒙中西部出现5~8mm降水后5天才有可能出现沙尘暴。文中给出了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的几种典型环流形势及每一种环流形势可引发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对2001年—2010年的MODIS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时空聚类,得到2001年—2010年8天合成的色调信息,并初步分析了中国地表色调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地表主色调主要由代表植被的绿色、裸土的褐色、裸土与植被混合的黄色、水体的蓝色以及冰雪的白色这5种颜色组成。分布在西北地区的褐色在一年中4个季节都为主色调。NDVI值较低的绿色光谱簇在春秋冬3个季节都为主色调,分布在南方的热带、亚热带针叶林以及灌木区。NDVI值较高的绿色光谱簇只在夏季一个季节为主色调,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以及东北部分地区。永久白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多年积雪地区。(2)黄淮海平原农业区色调在一年中呈现褐色—绿色—褐色—绿色—褐色的变化,与第一轮生长—间歇—第二轮生长物候历一致。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水稻播种和插秧时节有独特的光谱簇,呈现出植被与水体混合的特征。从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再到黑龙江,从南到北呈现出作物播种时间推迟、收割时间提早、生长期变短的现象。(3)甘肃北部、四川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是年际主色调在绿色和黄色之间变化最为频繁的区域。这些年际主色调变化频繁区域也是中国绿度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也是在LUCC分类中易产生错误的地区。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是解析地预测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滞回特性。使用实验中得到的力一位移滞回曲线,对随轴压比,配筋率和配箍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刚度和强度折减系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提出了其表达式。按照提出的理论力一位移滞回模型,能够预测现存钢筋混凝土桥墩的刚度和强度折减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Dynamic characteristic and harmonic response of adjacent buildings connected by fluid damper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model buildings and fluid damper. Two building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as two three-storey shear buildings of different natural frequencies. Model fluid damper connecting the two buildings was designed as linear viscous damper of which damping coefficient could be adjusted. The two buildings without fluid dampers connected were first tested to obtain their individu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s to harmonic excitation. The tests were then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modal damping ratios of the adjacent buildings connected by the fluid damper of different damping coefficients a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ptimal damper damping coefficient and location for achieving the maximum modal damping ratio were thus found. The measured modal damping ratios and harmonic responses of the building-fluid damper system were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individual buildings. The comparison showed that the fluid damper of proper parameter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modal damping ratio and tremendously reduc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both building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