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矿产勘探的理念,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勘探哲学",是指导矿产勘探的思想、方法、技术、目标和组织.矿产勘查的3个基本要素是"找什么"、"哪里找"和"如何找".随着"三要素"的发展,矿产勘查的概念正在逐渐变化,"三要素"为改变矿产勘探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矿产勘查概念的创新是持续的勘查和开发与时俱进的结果."数学...  相似文献   
72.
现代大地测量学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具活力的一门地学基础学科,它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促进了一门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是击破地震预报两个“瓶颈”--“时空信息不足”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的有力武器。它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自组织临界状态”而是“自组织”,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它开创了“时空图像动力学预报的新途径,发现了几种可望具有重现性的地震前兆。在论述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给出学科初步定义,评估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该文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  相似文献   
73.
为加速中国跨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作者提出在指导思想上应结束当前侧重追随模仿的被动局面,发挥中国地域地质特色的优越条件和已建立的学科优越领域及国际影响,作为制订发展总体框架和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出发点。建议兼顾演化与运动两个重点研究方向,提倡野外实地科考与高新技术并重;对古今中外理论都应一分为二地学习,博取众长,扬弃创新,建立既有全球意义又密切联系中国实际,更有成效为发展经济服务,并推动世界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学科。文中提出优先发展的领域为:①开辟研究大地构造学的新路──历史动力大地构造学:②大陆岩石圈造盆─造山带的历史─动力学;③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结构和演化与运动。  相似文献   
74.
丹凤三角地区是东秦岭的主要铀成矿带之一,目前已发现伟晶岩型和热液型铀矿多处,通过开展航磁、重力、TM影像、地面伽玛能谱、地质等多元信息综合处理及分析研究,初步总结出与伟晶岩型铀矿有关的加里东期重熔混合花岗岩的空间展布,以及伟晶岩型铀矿的多元信息组合模式,并指出铀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5.
通过深地震反射剖面,宽频天然深地震探测,广角折射、反射剖面,结合地表地质观察、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弹性模拟计算等,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所谓高原北缘向南呈A型俯冲,南缘向北俯冲构成的青藏高原地壳加厚、隆升的“双俯冲”(two-sidedsubduction)模式提出质疑,认为高原北缘至少在西昆仑与塔里木(欧亚板块)之间不存在长距离的俯冲,在新生代以来的强劲挤压中,塔里木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在这里呈现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因而青藏高原西北缘陆-陆碰撞造山、盆山的形成受到“南北双向挤压模式”所控制,也是造成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期地壳加厚、隆升的重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76.
合成孔径雷达(SAR)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及对地物有一定穿透力等独特的优点,已成为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遥感图像特征做简要介绍,对新兴起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做简要描述,并就SAR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列举,展示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横穿郯庐断裂带的五条地学断面揭示,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这是平移运动造成不同块体拼合的结果。早白垩世走滑期的岩浆活动,指示当时断裂带切入了壳-幔边界。这表明断裂带在走滑中切穿了整个地壳,莫霍面当时应为平缓的大型拆离面,壳-幔之间发生了显著的失耦。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伸展活动中,软流圈进行了强烈的上隆,岩石圈出现了显著的细颈化,属于纯剪切伸展模式。在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中,浅埋软流圈背景上较高的上地幔温度,使郯庐断裂带成为岩石圈薄弱带,从而发生了较强的逆冲活动和大规模幔源玄武岩浆的喷发。  相似文献   
78.
Past and Future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is a brief review of alternative methods of problem-solving in geoscience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It is desirable to maintain a clear-cut distinction between reliable facts which can be stored in data banks and concepts that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peciflcations of sta-tistical models design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If possible,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shclld be incorporated in hypotheses that are to be tested by statistical inference.  相似文献   
79.
差分干涉雷达遥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当前雷达遥感的热点研究领域,对地质学特别是地震、火山、大地构造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差分干涉雷达遥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郑重阐述了差分干涉雷达遥感在地震、地表形变测量、火山监测、板块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0.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幔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是导致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