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0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636篇
测绘学   436篇
大气科学   401篇
地球物理   1014篇
地质学   1283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217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吕红军  李科 《探矿工程》2012,39(12):4-7
结合ZDY3200S型全液压钻机及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煤矿井下全液压钻机设计时,钻机的总体布局、确定基本参数的要求、钻机机械传动主要部件的结构及钻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X射线衍射法在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昌岭  孟庆国 《岩矿测试》2014,33(4):468-479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气体分子(包括烃类和CO2、H2S等非烃类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笼型水合物,主要有Ⅰ型(立方晶体结构)、Ⅱ型(菱形晶体结构)和H型(六方晶体结构)三种晶体结构。研究水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对于认识水合物形成机理、微观动力学、相态转化及水合物样品鉴定等具有重要意义。X射线衍射(XRD)是一种利用X射线照射晶体(或某些非晶态物质)时产生的衍射来研究晶体内部结构(即内部原子排布)的分析技术。该技术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不仅能准确获取水合物的结构类型及晶格参数等重要信息,还能观测水合物生成分解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本文阐述了XRD技术应用于水合物结构特征研究、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过程原位观测以及野外水合物样品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已知结构Ⅰ型和Ⅱ型水合物立方晶体的边长分别约为12.0×10-10m和17.3×10-10m,而结构H型水合物六方晶体a轴和c轴的边长分别约为12.2×10-10m和10.0×10-10m,因此,通过XRD技术准确测量水合物晶体的晶格参数,即可判定水合物晶体的结构类型,该技术在国外已应用于海洋和冻土区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鉴定并获得结构信息。此外,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生成的水合物晶体参数的变化,可研究水合物的结构转换及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混合气体的组成、客体分子体积及直径大小、温度等都对水合物晶体参数及结构产生影响。通过在高压环境下的XRD原位技术,可测定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过程中衍射峰的变化,研究水合物生成/分解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水合物生成/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即在气液(固)表面的快速生成/分解过程及气体分子在液(固)体内部的扩散过程,后一个阶段控制着反应速度。目前,国外在水合物研究中应用XRD技术已相对成熟,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本文认为,将XRD技术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中,可解决水合物的结构类型鉴别及晶格参数测量等基本的科学问题,而且XRD技术与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CT等分析技术的联用,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为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3.
Sm-Nd法及其参数εNd(O)、εNd(T)、TCHURNd、εDMNd及x,是测定花岗岩形成年龄及研究花岗岩成因类型、模式年龄及地幔物质百分比的重要手段,但因其测试费用高等原因,难以广泛使用。作者提出了Rb-Sm法的相应参数εSr(O)、εSr(T)、TURSr、εDMSr及μ做为补充,在没有Sm-Nd同位素资料的情况下,Rb-Sr同位素参数基本上可以代替Sm-Nd同位素参数。经对比,求花岗岩中幔源物质百分比时,Rb-Sr法计算值与Sm-Nd法计算值相比,误差一般不超过10%。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计算花岗岩山幔源物质百分比的简化式,使该计算更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4.
针对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地震数据很难识别薄砂体的问题,对比分析了采用地震资料提频处理、分频处理、储层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等不同手段得到的储层预测结果,筛选出高分辨率储层敏感参数反演作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储层主要预测手段。通过探讨砂泥岩对声波时差的响应,以及对比分析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以及补偿中子孔隙度与声波时差的关系,确定自然电位与声波时差的相关性最好,由此选取自然电位作为最佳电性敏感参数参与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预测。从井点、剖面、平面等方面检验和评价高分辨率储层预测成果,结果表明其反演预测效果较好,符合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的储层预测要求,实现了对石炭系主力砂体空间展布的解释与描述,建立了塔河油田3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75.
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方法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候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不断上升的CO2浓度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地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温室气候可能存在类似的关系,可提供参考,因而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是首要任务.总结近年来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的进展,重点介绍GEOCARB模型模拟、植物叶片气孔参数和同位素指针的方法和技术.GEOCARB模型是反映全球古大气CO2浓度长期变化的碳相关模型;气孔参数方法是使用气孔比例来估计古大气CO2浓度;同位素指针包括成壤碳酸盐、浮游植物有机质生物标记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古苔藓植物等,其中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方法使用最为广泛.国内只是在叶片参数研究方面有一些进展,古大气CO2浓度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6.
油气预测的传统方法通常是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准则,但在有限样本情况下,预测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引入基于结构化风险最小化准则的非线性支持向量机方法,通过对推广误差界的最小化达到最大的泛化能力和全局最优,时于小样本数据,该方法具有可靠的预测能力.在对四川观音场构造面新统上部碳酸盐岩储层数据处理中.通过实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靠,预测精度高,与已知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7.
赣北红土区工程堆积体坡面水动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锥状工程堆积体坡面薄层水流剥蚀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室内模拟赣北红土区散乱锥状工程堆积体。通过人工降雨试验, 设计4种降雨强度(1.0~2.5mm/min)和3种砾石含量(10%~30%)完全组合。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评估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① 在试验条件下, 坡面水流功率与土壤剥蚀率呈幂函数关系;② 当堆积体砾石含量一定时, 以降雨强度为变量能反映堆积体坡面水力参数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关联度;③ 当降雨强度一定时, 大雨强下(≥1.5mm/min)堆积体砾石含量不宜作为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变量。综上所述, 水流功率是描述赣北红土区锥状工程堆积体侵蚀过程的最佳水力参数, 可用于建立堆积体侵蚀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78.
李德红 《探矿工程》2005,32(8):50-54
通过对近年来鄂北工区所施工井的钻井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优选出了适合于各区块、各井段的钻头型号和钻井参数,提高了机械钻速,缩短了钻井周期,使鄂北工区的钻井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速了鄂北气田的建设。  相似文献   
79.
利用自记水位仪记录的连续曲线求水文地质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文地质参数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给水度(μ)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是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自记水位仪记录的是地下水位的连续变化,它在时空获得的信息量远超过目前测水钟的观测方法。本文利用自记水位仪记录的连续曲线,求得给水度(μ)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相似文献   
80.
Dry intru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plosive development of cyclon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ld fronts. Characteristics of dry intrusion during a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in northern China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IM (ingredients-based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Doswell et al. in 1996 and Wetzel and Martin in 2001 is utilized. All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ons of dry intrusion defined in the past studies, such as low relative humidity, cold advection, and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on either isobaric or isentropic surfaces), are combined into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physical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dry intrusion. This is a new attempt to extend the IM that was primarily applied to research on heavy rainfall to the study of dry intrusion. The new dry intrusion paramete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sentropic evolution of dry intrusion during the rainfall ev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parameter can better quantify the intensity of dry intrusion and diagnose its evolution shown in satellite infrared and water vapor imageries.It is found that dry intrusion maintains during the rainfall period. The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dry intrusion, which has pushed the rainy region southeastward. From the results on the isentropic surfa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isobaric surface,it is inferred that the analyses of dry intrusion on both surfaces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The isentropic analysis of dry intrusion reveals that cold and dry air at the upper level overruns tha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here moist and warm air is located.Thus, potential instability is built up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hich favors the occurrence of precipitation.In practice,we may identify dry intrusion regions by tracking strong signals of the dry intrusion parameter,and further identify the instability near the dry intrusion regions.This will aid in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recipitation forec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