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0篇
  免费   1772篇
  国内免费   2108篇
测绘学   416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479篇
地质学   8881篇
海洋学   29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07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292篇
  2017年   318篇
  2016年   446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629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530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39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20篇
  1999年   237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公路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公路工程地质资料,为有效利用这些资料,需进行工程地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建设以山东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程地质资料数据特点,基于ArcGIS Engine为开发平台,采用VB.net语言,结合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工程地质信息的空间与属性查询管理、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的自动生成、土石方量的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和电子沙盘虚拟观测等功能,为工程地质资料管理和拟建公路设计提供综合性服务。  相似文献   
162.
根据十余年来参加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和国际合作编图资料,将深部地质结构与浅层地质、成矿特征进行统一的综合分析研究,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地质构造取得一些新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1)在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400 km深度内,划分出5层地质结构,其中第3、4层之间的变化制约了浅层地质与成矿作用;(2)中国大陆及海区受周边动力挤压,其中西部挤压力大于东部,导致西部软流圈物质经4条路径向东流动,使东部汇聚巨大巨厚的软流圈,形成独特的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主体动力区,构成了亚洲大陆第4个主体动力区;(3)太平洋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北纬42°40'以北的完达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力制约了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二者的动力之和构成了阻挡软流圈物质向东部洋区流动的"远程力效应";(4)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的主体动力区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7项地质、地貌特征和三大类矿产资源效应。其中岩浆活动与化石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之间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岩浆活动为提升油-气成熟度和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温度条件;(5)软流圈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打造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一些独有的地质作用:①形成了新生代南海小洋盆,并向巴拉望岛俯冲。②产生了新生代陆缘裂谷带,形成了琼州海峡、台湾海峡,并向台湾岛轻度俯冲。③大面积的巨厚软流圈是一座"巨型岩浆山",成为东部及海区"地幔柱"的统一"根基"。地幔柱实际上是巨大"岩浆山"中的"岩浆山峰",今后会发现更多"地幔柱"(即"岩浆山峰")。④中国东部地震除吉林省珲春地区的深源地震(540 km)外,朝鲜半岛及其以西的中国东部和海区均为浅源与中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100 km),其主体动力都来自本区巨量热能(力)-动力源,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联合俯冲力只起了"远程力效应"的深部侧向挤压辅助作用。⑤巨量热能(力)-动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盆-山耦合带,组成了中国东部及海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群","盆"里有油气资源,"山"里有内生矿产。  相似文献   
163.
海南琼北活火山作为华南沿海重要的第四纪火山, 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该火山的形成演化已开展了大量深部地质结构的研究, 但对其表层地质结构特征仍然缺乏详细了解。水平-垂直频谱比法(简称H/V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浅表层地质结构的研究, 本文基于35个便携式微功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台阵观测数据, 采用经典全波场H/V(full)和瑞利波椭圆率H/V(Ray)分析方法, 获得了琼北火山区H/V曲线峰值频率(F0)和放大倍数(A0)的空间变化特征。琼北火山区H/V曲线峰值频率变化强烈, 以长流-仙沟断裂为界, 断裂西南侧很难从H/V曲线中获取清晰的F0A0, 而断裂东北侧则存在明显的F0A0。结合已有地质资料, 本文认为长流-仙沟断裂西南侧处于凹陷区, 其浅表层火山岩未发生明显的风化作用, 而东北侧位于隆起区域, 地表火山岩受到了比较严重的风化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H/V方法可反映表层火山岩的风化状态, 火山岩出露场地H/V曲线的峰值频率和放大倍数随风化作用程度的增强而表现得更加明显。本研究为琼北火山区浅表火山岩风化状态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64.
辽西凸起南端X构造中生界为裂缝型火成岩潜山,裂缝发育极不均匀,同时,中生界油气藏地质响应特征与上部常规储层油气藏特征明显不同;钻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因素对综合录井资料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这加大了录井综合解释以及储层有效性识别评价难度。通过对录井资料质量甄别筛选,优选出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指示参数,并结合录井工程参数建立了潜山储层录井评价标准,对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解释评价。对比取样及测试结果发现,本构造的录井综合解释标准及解释方法极大提高了中生界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的符合率;为围区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及复杂井况下的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提供全新的解释思路,指导了X构造高产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辽西凸起X构造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5.
通过了解青岛市地质资源分布特征和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2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市地质资源相对较匮乏,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体以强和较强为主,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区、东部崂山山区及西海岸新区的西南部,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李沧区以北及周边。分别从生产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及生态环境空间等方面提出了青岛市地质资源环境优化配置建议,为青岛市地质资源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能够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6.
海洋地质调查设备具有种类多、专业性强等特点,传统的设备管理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海洋地质调查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从海洋地质调查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装备管理工作效率的需求出发,运用现代数据库信息技术、条形码管理技术设计了一套海洋地质调查设备的数据库智能管理方案。该数据库的建立,将有效地管理海洋地质调查设备,充分地发挥海洋地质调查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促进海洋地质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7.
在执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1:500万中国海陆系列图-地质图"编图项目的过程中,研究并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海域地质内容编图方法,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如何用叠置方法和透视方法表示海区被掩盖的地质体。叠置法无疑是按正常沉积序列表示地层的叠置关系;透视法的关键步骤就是将叠置在新近系之下的地质体透视到图面上。此方法可归纳为块、线、面三层透视,即被掩盖的中生界、浅层侵入岩或前古生代地壳以"块"的形式透视,其上叠置的古近系则以"线"的形式透视,线叠置在块之上,最上层的新近系以"面"表示。当然,有透视内容的区域此新近系"面"视为透明。对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人编制海域地质图的一些做法及其优缺点,此编制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有望今后在国内外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部门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8.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海底取样及实验室测试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发现琼州海峡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存在沙波、沙堤沙丘、冲刷槽、冲刷脊和丘状突起、陡坡、滑坡、珊瑚礁、浅埋岩石、软弱地层等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尤其在琼州海峡中央深槽区,坡度很大,分布着多种潜在的地质灾害,是海底光缆的危险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9.
The day–night cycle is one of the strongest geophysical cycles modulating species' behavioral rhythms. However, in deep-water continental margins, where light intensity decreases over depth,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may alter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day–night cycles. The burrowing decapod crustacean Nephrops norvegicus is a large-size predator in benthic communities, exerting despotic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d how the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cycles on decapod behavioral rhythms is reduced as one moves from shelves to slopes.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for substrate use of Nephrops increases moving from the shelf (100–110 m) to the slope (400–430 m). Vector fitting an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and behavioral rhythms of N. norvegicus on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prey decapods co-occurring in trawl tow catches carried out on the shelf and the slope during October 1999 and June 2000. The combination of diel variations in light intensity and N. norvegicus abundance influences the activity rhythms of prey decapods in a depth- and seasonal-dependent manner. Light modulation is stronger on the shelf and weaker on the slope, where Nephrops population size is greater. Although present regression analysis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a direct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rhythms of predators and prey, we suggest that Nephrops alters the temporal patterning in the behavior of its prey on the slope, where light intensity is reduced. This alteration is stronger in endobenthic species than in benthopelagic species; the former rely on bottom substrate for the expression of behavioral rhythms, experiencing stronger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s with Nephrops at time of activity.  相似文献   
170.
港珠澳大桥水下结构物的多手段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开展港珠澳大桥水下结构物的探测方法和过程,并将探测的结果与调查收集的资料比较,分析水下结构物的分布情况,不同探测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