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04篇 |
免费 | 2768篇 |
国内免费 | 31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4篇 |
大气科学 | 1199篇 |
地球物理 | 2511篇 |
地质学 | 10913篇 |
海洋学 | 591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1047篇 |
自然地理 | 3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523篇 |
2021年 | 565篇 |
2020年 | 540篇 |
2019年 | 543篇 |
2018年 | 444篇 |
2017年 | 489篇 |
2016年 | 624篇 |
2015年 | 701篇 |
2014年 | 894篇 |
2013年 | 685篇 |
2012年 | 853篇 |
2011年 | 811篇 |
2010年 | 723篇 |
2009年 | 762篇 |
2008年 | 652篇 |
2007年 | 824篇 |
2006年 | 757篇 |
2005年 | 701篇 |
2004年 | 626篇 |
2003年 | 555篇 |
2002年 | 478篇 |
2001年 | 464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417篇 |
1998年 | 360篇 |
1997年 | 297篇 |
1996年 | 280篇 |
1995年 | 239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77篇 |
1992年 | 131篇 |
1991年 | 82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81.
同构造沉积分析反演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燕山东段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介绍了同构造沉积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区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辽西凌源南部区域构造变形、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同构造沉积粗碎屑沉积物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 1)同构造沉积始于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后 ;沉积物成分变化及古水动力特征表明 ,同构造沉积物源区主体位于盆地西侧褶皱隆起区 ,而不是来自南东方向的大型逆冲断层上盘的前渊沉积 ;而且显示了正常层序的物源区倾斜岩层的剥蚀和揭顶过程 ;当时的剥蚀作用已达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上部。 ( 2 )分布于郭家店盆地和邓杖子盆地之间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残片” ,与其东侧北票组间为向SEE逆冲的断层接触 ,而西侧与土城子组 (原邓杖子组 )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在老虎沟东南长城系地层“残片”不复存在的区域 ,土城子组不整合于北票组之上。该“残片”很可能是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前指向SEE的逆冲构造变形形成的飞来峰构造的残余部分。( 3 )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可以区分为 :早侏罗世北票组之前 (印支期 )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北票组之后髫髻山组之前向SEE的冲断推覆、髫髻山组之后的逆冲褶皱变形与同构造沉积作用以及九佛堂组之后局部的逆冲作用。指向SEE的主要逆冲作用以及伴生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82.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从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入手,结合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分析,以古丈锰矿田中的野竹锰矿为例,对湘西北民乐式锰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内成矿物质(锰)是多来源的,但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活动。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堆集在火山喷口附近的沉积物被烘热的海水淋滤改造,从中析出锰质,由热海水体所挟带,随海流迁移,成矿物质在裂陷槽中沉积下来富集形成锰矿床。民乐式锰矿床属离火山喷发中心较远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锰矿床。 相似文献
83.
84.
传统的局域增强系统认为影响用户和基准站伪距的观测误差是基本相同的,因而可通过伪距差分技术将这部分误差消除,但为发生电离层风暴时,叠加在基准站和用户伪距上的电离层延迟误差将会不同,因此会影响定位结果。本文利用CCDMA算法和DSCMA算法对电离层异常进行探测,并对伪距差分技术进行改进。仿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有效减小局部电离层异常对CATⅢ飞行阶段的威胁。 相似文献
85.
克克齐矿区铜矿床分别产于石炭系中统本巴图组二岩段及上统阿木山组二岩段的海相火山碎屑沉积岩中,地表以铁帽的形式存在,岩石见褐铁矿化,探槽中可见有孔雀石。该铜矿床的成因类型是海相火山岩型。地下铜矿体的上方有明显的激电异常反映,激电异常应是本区寻找赋存在海相火山碎屑岩地层中铜矿体的找矿有利标志。文章论述了铜矿床所处的区域地质背号、矿区和矿床(体)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初步分析了引起矿致异常的条件和因素,对异常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86.
87.
以ArcGIS为平台,根据陕西省某钼矿区矿山自然地理、地质背景、矿山开发影响等实际因素,选取对2008年和2011年两期与矿山地质环境有关的影响因子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人类采矿活动对矿山环境变化趋势的影响。通过对两期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结果相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结果数据,由此分析两个时期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实现对其动态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8.
Abstract The age of the Yokawa Formation of the Cenozoic Kobe Group distributed in Hyogo Prefecture of western Japan based on mammalian fossils is discussed. Two fossil dental specimens of terrestrial mammals discovered from the lowest part of the Yokawa Formation in the Sanda area are described. These two fossils described here are: (i) a right mandibular fragment with p2–m3 of Bothriodon sandaensis sp. nov. (selenodont anthracotheriid artiodactyl),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most primitive among the species of the genus; and (ii) right m1–m3 of cf. Hyrachyus sp. (primitive rhinocerotoid perissodactyl).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okawa Formation, Zaisanamynodon (amynodontid perissodactyl) was previously reported. The morphology ('evolutionary stage') of B. sandaensis is indicative of the latest Middle to Late Eocene, that of cf. Hyrachyus sp. is indicative of the Early to Middle Eocene, and Zaisanamynodon is indicative of the Late Middle to Late Eocene. Therefore, the fossil mammals of the Yokawa Formation indicate an latest Middle Eocene ( ca . 38 Ma) correlation for the lower part of the formation, as a working hypothesis. Although the resolution of the geological age based on these mammalian fossils is relatively low compared to that based on marine index fossils, this result is concordant with the recent radiometric correlation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Yokawa Formation in the Sanda area. 相似文献
89.
针对稀疏点轮廓线在三维表面重构中存在的不够光滑、匹配易出错和难以交互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轮廓线插值的三维表面重构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文章分析了三维表面重构的形式化表达方法和准则,提出了基于虚跨距解决稀疏点轮廓线三维重构的基本思想;基于同步前进算法和虚跨距,设计了自适应等比例插值的同步前进三角面镶嵌算法;针对轮廓线插值违背三角表面重构拓扑准则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修正算法,保证了三角网的拓扑一致性。试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所构建的三角网表面更为光滑,各个三角面的大小更为均匀,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交互性,对稀疏和稠密坐标点的轮廓线均能构建出更为理想的三维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90.
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发育特征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其类型主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湿地、盲谷等。本文从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规模、数量、面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发育特征。针对该区岩溶地貌的破坏现状,结合其他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及开发旅游来保护该区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在开发中应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