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肖生春  刘发民  李晓云 《中国沙漠》2000,20(Z2):150-152
采用硬枝嫁接、绿枝嫁接、绿枝压条、硬枝扦插技术实现了沙地劣质葡萄园的换优建园和优质苗木的快速繁育。  相似文献   
72.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产性育苗与养成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1998~1999年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成情况。98年在荣成三个863中试基地利用6-DMAP、冷休克及CB抑制表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其中以6-DMAP效果较好,诱导三倍体率为60.9%~90.5%。共培育三倍体群牡蛎苗种4.13亿,海上养殖2000亩。三倍体群牡蛎的生长明显快于二倍体对照群体,体重增加15.65%~41.89%。1999年4~8月收获,三倍体群  相似文献   
73.
栉江珧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栉江珧(Pinna(Alrina)peclinala Linncaus)人工育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采用变温刺激法、阴干流水刺激法及阴干流水升温刺激法催产亲贝效果较好。在水温20.6~24.7℃,密度1.018~1.023水体申经50d培育后幼虫附着变态成稚贝,变态率10%-20%,10d后最大幼贝长达6mm。  相似文献   
74.
为了满足当前蝗虫防治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发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的构想。根据蝗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的需求,讨论了GIS技术在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划分以及采用的关键技术,并设计和实现了蝗虫防治指挥辅助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采样点蝗虫发生情况和蝗虫发生区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5.
南付家河磁铁矿地处南秦岭被动陆缘菜子坪—柞水推覆岩片带内,近矿围岩为一套钠长岩,泥盆系发育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矿体的空间位置,矿床成因属热水喷流沉积型。  相似文献   
76.
以刺参为代表的高价值棘皮动物在我国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价值越来越高,但有关棘皮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的系统并未开发。本平台是以ASReml软件为遗传评估核心,使用Mysql数据库和java、R语言,利用maven、myeclipse2017工具开发的一套基于B/S框架,在Linux环境下运行的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平台包含6大功能模块:系统管理、种质信息、表型数据库、表型数据分析、基因组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分析等。能实现棘皮动物表型数据、系谱数据和基因组数据的管理、育种值分析、遗传力估算、近交和亲缘系数计算、遗传进展计算和选种配种方案制定。运用该平台对刺参育种模拟数据进行管理、分析与应用,利用模拟表型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对刺参的棘刺、体重进行了遗传力分析和育种值计算,并提出选种配种方案。该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将提升棘皮动物育种效率,对我国棘皮动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Landscape‐scale variation in rock fragments on soil‐mantled hillslopes is poorly understood, despite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of rock fragments in soil weathering and coarse sediment supply to river networks. We explored the utility of soil survey databases for data mining, with the goals of identifying landscape‐scale patterns in the abundance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rock fragments (diameter D > 2 mm) and potential controls on grain size production. We focus on data from three regions: the Hawaiian Islands, and the Sierra Nevada and Cascade Mountains, where elevation transects span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 selected pedons from pits dug on hillslopes with active soil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For the 27 pedons selected, we constructed depth‐average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nd calculated the mass fraction of rock fragments (FRF) and the median rock fragment grain size (D50RF). We also categorized as bimodal, size distributions with a clear ‘breakpoint’ between fine and coarse modes. Several strong patterns emerge from the data. We find rock fragments in 85% of the pedons, primarily in distinct coarse modes within bimodal size distributions. Values of FRF and D50RF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although the best‐fit power law scaling between FRF and D50RF differs between the warmer Hawaiian, and colder Sierra Nevada and Cascade Mountain sites. We also find a regional contrast in the variation in FRF with elevation; FRF declines with elevation in Hawaii, but increases in the mainland sites. Although this contrast could be an artifact of variable lithology, precipitation may influence many patterns in the data. Lower mean‐annual precipitation correlates with higher FRF, dominantly bimodal distributions and surface enrichment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ock fragments. These observations may be useful in refining models of coarse sediment supply to rivers, and suggest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work to test mechanistic hypotheses for rock fragment production on soil‐mantled hillslope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8.
79.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受精技术, 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选育家系的构建与标准化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 选取养殖、野生和日本3个群体的红鳍东方鲀进行定向交配, 并对红鳍东方鲀早期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二、三、四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亲鱼产卵量大, 对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十分有利; 从4次数量标准化看, 每次各家系内鱼苗数量都较为集中, 各阶段各家系的成活率也较高, 但存在部分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 经过4次数量标准化, 成功构建22个父系半同胞家系, 48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对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拟解决方法, 为大规模建立红鳍东方鲀家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0.
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成期壳长遗传力与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4个全同胞家系。在90、300、330和450日龄,每个家系随机取30个个体测量壳长,并对数据进行遗传分析。将全同胞效应、母本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壳长协变量组合成8个不同模型,应用REML法估计遗传力,BLUP法估计育种值。结果表明,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是重要影响因子,全同胞效应和母本效应影响较小。在90、300和33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考虑加性遗传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的模型AB,45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仅考虑加性遗传效应的模型A。应用最优模型估计的90、300、330和450日龄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571、0.966、0.622和0.865。应用最优模型估计育种值,对表型值选择法和育种值选择法比较的结果表明,对家系进行选择时,在300日龄用育种值选择法比表型值选择法平均壳长高3.56%,在90和330日龄时比表型值选择法分别低1.53%和3.71%。对个体进行选择时,按照10%和1%留种,在90、300和330日龄表型选择法比育种值选择法高16.86%、2.54%,16.27%和24.51%、2.03%,23.23%。除在300日龄对家系进行选择时育种值选择法优于表型值选择法外,表型值选择法均优于育种值选择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