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81.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 (Iznka)大规模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生产实践 ,模拟野外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 ,在较大规模的育苗池环境条件下 ,对日本刺沙蚕胚胎和发育作了生殖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 ,为人工增养殖日本刺沙蚕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2.
183.
王自磐  Norm.  FI 《海洋学研究》1996,14(1):36-43
对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繁殖种群的产卵、孵化和育雏等繁殖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记录产卵21枚,育雏18只,育成7只。第一卵的卵容量常大于第二卵,所需卵化时间通常长于后者,并使第一雏鸟在发育初期便处于有利地位;雏鸟成长常因缺少食物、气候恶劣以及敌害等夭折,尤其第二雏鸟的大量损失,使育成率低,仅为38.9%。另外,人类活动对本区麦氏贼鸥繁殖习性和繁殖率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4.
185.
卵形鲳鲹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养殖3龄以上的卵形鲳鲹成鱼于催产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23℃以上的季节,用激素HCG和LRH—A2、A3进行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8~29℃、盐度32、pH8.1时,经过20h孵化.在土池水温23~34℃,盐度24~34,pH7.6~9.4的培育条件下,开口仔鱼经20d左右完全变态为全长25~30 mm幼鱼.  相似文献   
186.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的亲贝由人工种苗养成,采用阴干、紫外光照射、温差刺激等综合方法刺激亲贝,获得了诱导产卵的好效果。幼虫以叉鞭金藻为饵料,生长发育正常,变态附着率达73.5—96.5%,出池苗的成苗率约21%,最高产量为20.6×10~4个/m~3,经海区中27d的种苗中间培养,商品种苗的保苗率为20%左右。幼虫和池内幼苗的生长表现出初期慢、中期快、后期生长速度下降的趋势。海区的幼苗生长则呈现出随着个体增大而生长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7.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已日趋重要.本文对国外海产动物选择育种的进展情况作初步介绍和评价,以便大家对当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同时也希望对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8.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现状 ,综述了传统的杂交育种和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如多倍体、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贝类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贝类杂种优势预测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标记辅助选择等。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高效而可靠的手段。该技术的应用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目前海洋贝类品种培育的落后局面  相似文献   
189.
Abstract. Populations of the thalassinidean shrimp Upogebia pusilla were studied on tidal flats in the Northern Adriatic Sea. Biometric analysis showed a sexual dimorphism, especially in propodus size.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large animals during all seasons; recruitment by juveniles occurred in autumn. Moult intervals and moult increment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used to generate growth curves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calculated from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The life span of U, pusilla is over 5 years. Ovigerous females occurred between March and September. Egg numbers were high in spring, lower in summer and increased with body size. The incubation time of embryos was 35 days; a female produces an estimated number of three egg batches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A total annual production of 994 kJ was estimated for a theoretical population of 100 animals; 13.5 % is spent for somatic growth, 31 % for egg production of females, and 55.2% is lost as exuvia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s, growth and breeding patterns, as well as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Upogebiidae and Callianassida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