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1049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various mineralization zones especially supergene enrichment and hypogene in two different Iranian porphyry Cu deposits, based on subsurface data and by using the proposed concentration–volume (C–V) fractal method. The Sungun and Chah-Firuzeh porphyry Cu deposits, which are situated in NW and SE Iran, respectively,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Straight lines fitted through log–log plots showing C–V relations for Cu were employed to separate supergene enrichment and hypogene zones from oxidation zones and barren host rocks in the two deposits and to distinguish a skarn mineralized zone from the hypogene zone in Sungun deposit. In the proposed C–V fractal metho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neralization zones is based on power–law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 concentrations and the volume of rocks hosting porphyry Cu mineralization. Separate subsurface data from the two deposits were analyzed by C–V fractal method and th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geological models which included alteration and mineralogical model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interpreted zones based on the C–V fractal metho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geological models. The proposed C–V method is a new approach to defining zones in a mineral deposit and there was no commercial software available to perform the relevant calculations; therefore, a fractal concentration–volume (FCV) software was designed by the authors to achieve this goal.  相似文献   
992.
贵州东南部的地质构造与金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贵州东南部的天柱、锦屏和黎平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该区金矿床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认为区内北部和南部相距数十公里的两条近东西向的基底剪切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地堑式的构造格局。由于这两条东西向剪切断裂的剪切作用 ,形成了本区以北东向为主的褶皱和剪切带。北东向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是在加里东期形成的 ,同时也发生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在背斜形成的同时或稍后剪切作用开始发生 ,剪切作用继承着北东向 ,形成了若干条与褶皱轴平行或相交的剪切带。成矿流体沿着剪切带上升 ,一方面在剪切带中沉淀出穿层产出的不整合破碎带型金矿体 ,即透镜状含金石英脉 ;同时大部分充填到由背斜和剪切作用形成的层间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中 ,从而形成赋存于浊积岩的顺层产出的层状含金石英脉金矿床。这种类型的含金石英脉 ,无论在品位(多数可见明金 )、储量和产量方面均很有前景 ,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为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93.
理论分析、探讨了上海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最小极限施工直径。通过饱400 mm钻孔灌注桩施工实例,探讨直径<550 mm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并探讨更小直径钻孔灌注桩设计施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4.
3D GIS空间索引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括并分析3D GIS中使用的空间索引技术,介绍各类技术方法的基本思想;对典型的空间索引方法进行分类,综合比较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按照空间分割方式将三维空间索引分为规则分割和对象分割两大类,规则分割包括规则网格、BSP树、八叉树、KD树、KDB树和R树系列等,对象分割则通过层次包围体来实现。指出在3D GIS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需要组合多种索引技术,进而生成灵活、高效的索引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王刚  宋佳  王盼盼  秦国强 《探矿工程》2022,49(6):153-161
地下水回灌是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回灌井是实施回灌的关键设施,其施工技术是影响回灌效果的重要因素。选取郑州市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浅层地热能开发的回灌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通过回灌井结构分析地下水的回灌机理,论述影响回灌效果的因素。结合试验井施工情况,论述泥浆正循环钻进、泵吸反循环钻进、冲击钻进等不同钻进工艺的适用条件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钢筋砼管、钢管和U-PVC管等不同成井管材对回灌效果的影响,探索提高单位回灌量的针对性措施,为今后郑州市及周边地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回灌井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应用于地球深部物质科学研究的静态超高压实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多年来静态超高压实验技术已发展成为实验压力、温度范围分别为1~550GPa,-256°~3500℃,主要应用于下地壳、地幔及地核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研究,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一项实验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实验技术与地学领域其它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区别,以及静态超高压实验装置的两大系列——金钢石压腔装置和大腔体高压装置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对这两大系列实验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我国应有的对策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97.
高密度采集技术在西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依托工程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概念、技术特点和优势。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常规三维地震技术相比,具有高覆盖次数、小空间采样间隔、宽(全)方位角、均匀炮检距道集等特点,在资料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容易接收并保护宽频数据,实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实例说明小网格和高覆盖次数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反射波的连续性,提高小构造的检测能力。根据多个依托工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对设备及野外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8.

含油气盆地在勘探和开发中,拥有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对地质构造和地热储层有着全面的认识,在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同样富含水热型地热资,该文在收集相关资料、总结以往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川中地区地温梯度大部均在24℃/km以上,大地热流大部均在60 mW/m2以上,为四川盆地相对高值异常区。考虑到热储温度及埋深是地热开发是否具有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重点选择埋深相对较浅(3000~6000 m)、热储温度相对较高(65~155℃)和热储相对较厚(280~380 m)的川中地区栖霞-茅口组热储进行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中,基于盆地地层参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合现今地温场、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计算得到栖霞-茅口组内部温度分布,最后利用体积法计算得到栖霞-茅口组的地热资源强度和资源量。研究表明,川中地区栖霞-茅口组热储温度为65~155℃,地热资源总量为3.01×1021J,折合标准煤1030.25亿吨;可开采地热资源量2.03×1020J,折合标准煤206.5亿吨。且根据川中地区地热资源特征,提出了优先以研究区中东部为中心开展中低温地热发电、地热干燥、地热农业等综合开发利用和地热梯级利用示范工程的建议,为未来的油气废弃井的二次利用及油田地热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冻融循环下膨胀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雷  刘斯宏  鲁洋  宋迎俊  杨齐 《岩土力学》2016,37(Z2):167-174
处在季节性冻土区的膨胀土渠道极易受到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影响工程的稳定安全。为了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膨胀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南阳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膨胀土试样的冻融循环试验,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后的试样进行了变形测量、无侧限压缩试验和微细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含水率低的膨胀土体积变化规律表现为“冻缩融胀”,含水率高的膨胀土体积变化规律表现为“冻胀融缩”;冻融循环作用对膨胀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和弹性模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第1次冻融循环作用;试样的含水率越高,膨胀土的力学参数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越大;试样的面孔隙度和孔隙定向度的变化规律与力学参数的大致呈负相关,说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内部微细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膨胀土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00.
 绝大部分的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属于钙钛矿型结构,但有部分化合物为“反”钙钛矿型结构,充填空洞A位的阳离子的拓扑体积为0。阴离子团NO2-和CN-的拓扑体积都近乎常数,分别为41.73Å3和40.03Å3,标准方差σn-1=1.516和σn-1=1.25。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原来的一套离子拓扑体积数值的普适性。“反”钙钛矿型结构中A位阳离子的平均半径rA>1.00Å时,三价阳离子会产生扩容效应,其扩容系数大约是其本身拓扑体积的2倍;正钙钛矿型结构中,当A位是由半径较大的Cs+充填时,Cs+也会产生扩容效应,其扩容系数约为24Å3。氰化物中结晶水分子的拓扑体积近乎常数,为24Å3或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