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7篇
  免费   2363篇
  国内免费   1064篇
测绘学   1503篇
大气科学   800篇
地球物理   1262篇
地质学   4078篇
海洋学   762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517篇
自然地理   682篇
  2025年   25篇
  2024年   359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72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475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399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临南洼陷带沙四段滨浅湖滩坝相成因的砂体广泛发育,近年来已成为该区十分重要的勘探后备阵地。但该区火成岩发育,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滩坝砂的分布发育不清,不利于勘探部署。在深化研究沙四上亚段古地貌、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频谱分解等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分辩率,综合利用了正演及属性分析等技术,对滩坝砂岩的发育范围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层系油藏的勘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邱灵佳  黄国林  帅琴  苏玉 《岩矿测试》2015,34(2):218-223
有机质与总有机碳(TOC)的换算关系为wo=1.724×wTOC,难以满足当前页岩气开发的现场测定要求,需要作出修正。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灼烧法基础上,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页岩组成,得出影响烧失量的因素;用热重-差热仪研究页岩灼烧情况,确定了无机盐不分解而有机质分解的最佳灼烧温度和时间。通过线性拟合灼烧法测得的有机质含量与仪器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间的换算关系,建立了一种通过测定烧失量来换算总有机碳含量的新方法。在页岩最佳灼烧温度480℃,灼烧时间1.5 h条件下线性拟合建立了两种新的换算关系,获得TOC测定值与仪器法的标准值相对误差分别为1.691%、0.486%,检出限分别为0.41%、1.60%。综合它们的优缺点,可将测定页岩类样品的换算关系重建为wo=2.125×wTOC。重建的方法通过严格控制灼烧温度,解决了传统灼烧法中烧失量因无机盐高温分解造成有机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可用于精确测定页岩中的有机质或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43.
石荔 《江苏地质》2024,48(3):327-335
为更好地预测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基于BP神经网络并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PSO-BP)优化其结构网络权值与阈值的选取,克服BP神经网络中的参数选取导致BP算法极易陷入局部极值点、收敛速度慢等问题。基于实际工程,采用优化与未优化的BP神经网络开展深基坑墙体水平变形预测,将监测应力与基坑墙体水平变形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方程作为黑箱模拟。两类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表明,优化的神经网络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值的预测值,该PSO-BP算法可以更好地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4.
周盈  鄂建  李洋 《江苏地质》2024,48(3):293-301
以往对海洋荷载影响下深层孔隙水波动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2018—2020年南通阳光岛和通州湾深层地下水的逐时水位监测数据,运用小波分析法探讨了海洋荷载对深层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影响。分析发现,从浅海区域的阳光岛到近海岸区域的通州湾,深层地下水水位具有周期波动规律,主周期为19 h,波动周期为12 h与13 h。阳光岛深层地下水水位振幅较大,变化范围为0.23~2.78 m,年最大振幅>2 m;通州湾深层地下水水位振幅较小且稳定,年最大振幅仅为0.34 m。研究结果表明,浅海区域的深层地下水水位振幅较为显著,在从海洋荷载区域向非海洋荷载区域传递过程中,振幅呈现出非线性衰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理解滨海地区地下水系统动态及其对海洋荷载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为解决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图幅较小的问题,通过计算高光谱影像各个波段的峰值信噪比筛选特征波段,基于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算法对筛选出的特征波段提取特征点并对特征点进行匹配,图像拼接过程中利用墨卡托投影(Mercator)纠正图像的变形,同时利用经纬度信息及重投影(Reproj)算法细化高光谱相机参数,从而实现大范围高光谱影像的拼接。为检验拼接高图像的光谱是否发生畸变,利用光谱角填图(spectralanglemapping,SAM)、波谱特征拟合分类法(spectralfeaturefitting,SFF)及二进制编码(binaryencoding,BE)3种方法对拼接前后的图像典型地物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拼接前后光谱畸变较小。  相似文献   
46.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47.
李卫华  车灿辉 《探矿工程》2013,40(6):70-72,76
简要论述了城市深基坑工程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性,介绍了目前城市深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下水位监测不重视、监测孔设计及施工不合理等。并借鉴和引用水利、地质等部门的规范,对水位监测孔质量检验提出一些建议。对规范城市深基坑工程地下水位监测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为了从海量渔船轨迹数据中挖掘隐含的信息和知识,进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AIS渔船轨迹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面向时空特征融合的海洋渔船密度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渔船轨迹数据集对渔船行驶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其次,筛选出渔船高密度区域进行研究,避免数据稀疏性问题;再次,根据渔船轨迹数据的时空分析,构建三维时空融合矩阵;最后,通过卷积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捕获渔船分布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堆叠加强对空间特征的学习。实验通过东海海域渔船真实轨迹数据进行具体测试,结果表明渔船密度预测值与真实值非常接近,平均绝对误差为4×10-4,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渔船密度分布特征,有效地提高了渔船捕捞热点预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49.
为采用不依赖培养的方法获取深海沉积物微生物遗传资源,利用深海沉积物DNA构建了2个宏基因组文库,对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4HPPD)活性进行了筛选,并分离出3个克隆子。体外转座子突变和全长测序发现了两个新的4HPPD基因和一个新的尿黑酸(HGA)代谢基因簇。克隆到 pMD18-T 载体中的3个新的4HPPD 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产生水溶性棕色素。该色素被鉴定为黑色素,并与 HGA 相关。结果表明,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含有多样性丰富的4HPPD功能基因,可用于发现新的黑色素生物合成基因。  相似文献   
50.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