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96篇
地质学   596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郑绵平 《地球学报》2001,22(2):97-102
本文着重就盐湖中心“九五”研究工作进展作一简要报道,该研究以“盐湖学”(Salinology)为指导,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开发实验相结合的探索,将盐湖资源综合性调查与典型盐湖开发研究密切结合。首次揭示了环昂拉陵区为锂硼铯(钾铷)盐湖巨大成矿域;指出扎布耶超大型锂硼盐湖矿床为一陆-陆碰撞区多级浅盆成矿模式,不同于南美弧后裂谷的高深盆锂硼成矿域;指出扎布耶超大型锂硼盐湖矿床为一陆-陆碰撞区多级浅盆成矿模式,不同于南美弧后裂谷的高深盆锂硼成矿模式;首次通过大范围盐湖综合调查,从而确认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产卤虫盐湖远景区;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扬长避短”的原则,通过实验盐湖学研究,找到了一条适高原特殊环境的锂盐湖开发路线。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对砌体填充墙的损伤状态进行了划分,并将损伤状态与常用修复方案相关联,明确了不同损伤状态所需要的修复方案。为了建立适用于中国砌体填充墙的易损性函数,对砌体填充墙面内抗震性能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建立损伤状态与工程需求参数的拟合经验关系。以层间位移角作为填充墙的工程需求参数,通过对数正态分布拟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的易损性曲线能够满足Lilliefors检验要求,可将其用于砌体填充墙的易损性评估中。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浅层膨胀土的细观结构在湿干循环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研制了可以进行CT扫描的CT-固结仪。在不同压力作用下对南阳膨胀土的原状样及其重塑土样进行多组多次湿干循环试验,并对每次烘干和增湿稳定后的试样进行CT扫描,跟踪观察湿干循环过程中试样的细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湿干循环中,土样的膨胀量和收缩量都比较大,经历三次湿干循环之后,相同饱和度下土样体积基本不再变化;增湿和干燥都能使原状膨胀土及其重塑土的结构损伤,第一次烘干之后,土样即产生明显裂隙;随着湿干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样裂隙继续开展,土样结构损伤发生累积;上部荷载对裂隙开展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影响裂隙的发育和裂隙网络的形状;原状膨胀土的裂隙围绕第一次形成的主裂隙发育,而重塑膨胀土的裂隙呈龟背状或辐射状;原状膨胀土及其重塑土在湿态(饱和度Sr=85%)时的CT数ME值均较干态(饱和度Sr=25%)时的ME值大;湿态和干态的ME值均随湿干循环次数呈近似线性变化,前者的坡度比较平缓,后者则较陡;基于CT数据定义了膨胀土的细观结构参数,提出定量描述湿干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细观结构参数与试样饱和度、湿干循环次数及所受荷载的数学表达式,预测结果与试验资料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994.
The Rolling‐Ball Rubber‐Layer (RBRL)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enable seismic isolation of lightweight structures, such as special equipment or works of art, and is very versatile, a great range of equivalent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coefficients of damping being achievable through choice of the system parameters. The necessity to have a simple and effective design procedure has led to a new parametric experimentation at Tun Abdul Razak Research Centre (TARRC) on the rolling behaviour of the RBRL system and load–deflection behaviour of the recentering spring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ogether with theories for the rolling resistance of a loaded steel ball on a thin rubber layer and the lateral load–deflection behaviour of cylindrical rubber springs, are used to develop a general design method for the RBRL system, which allows the system to be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inusoidal test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the small‐deflection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a viscoelastic depression on the rubber tracks beneath each ball, and an amplitude‐dependent time‐domain model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on the steady‐state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The model is valid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ly performed shaking‐table tests. Attention is here restricted to uniaxial behaviour.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5.
Despite the long series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that has led to the setting of fully reliable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for precast structures, recent earthquakes have shown that a weak point still exists in the proportioning of the connection systems of cladding wall panels. Following this finding, this paper outlines an organic setting of the design problem of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including cladding–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describes three possible solutions, namely, the isostatic, integrated, and dissipative systems. The related fastening arrangements, with the use of existing and innovative connection devices, are also described. T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pseudo‐dynamic and cyclic tests performed at ELSA Laboratory of the European Joint Research Centre of Ispra (Italy) on a full‐scale prototype of precast structure. The concep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with nine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either vertical or horizontal wall panel claddings are presente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highligh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ifferent solutions in a comparative way.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钢管桩单桩复合地基加固隧道软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宝兰客运专线王家沟隧道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并了解加固后的桩基受力状态,通过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钢管桩单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特性及钢管桩轴力、桩侧摩阻力以及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现场试验所得的P-s(荷载-位移)、s-lgt(位移-时间的对数)以及s-lgp(位移-荷载的对数)曲线没有明显可以确定极限承载力的特征点,根据规范采取控制沉降的方式给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为200 kPa,并可以此作为设计依据。根据数值模拟中钢管桩的总沉降量以及荷载沉降"归一化曲线",数值模拟可以作为现场试验的必要补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桩身轴力呈"D"状分布,最大值为59.8 kN;在距桩顶2 m桩长范围内有负摩阻力产生,其余部位均为正摩阻力,负摩阻力最大值约为130 kPa,正摩阻力最大值约为50 kPa,且桩身中性点并不唯一;桩身上部有弯矩产生,但数值很小,对钢管桩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997.
中国2003年北极海冰调查及未来北极海冰研究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军  张占海 《极地研究》2004,16(3):202-210
以建立气候模式中的海冰模式为主线 ,首先回顾了国际上海冰模式发展现状和趋势 ,从现有模式机理上存在的问题说明认识海冰各物理过程的现场和实验室调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后介绍了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的海冰调查内容。最后结合国内调查研究能力和国际上海冰科学发展走向 ,根据国内外资料和极地海冰的客观现象 ,提出 6项战略 ,希望作为以后中国北极海冰理论和模式为背景的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8.
陈昊  胡小荣 《岩土力学》2020,41(7):2380-2388
基于材料三剪强度准则和非饱和土力学特性,提出了非饱和土的单应力变量和双应力变量三剪强度准则,并对其做了特征分析。分析表明,通过改变准则中的主应力影响系数b,所提准则就可以对其他强度准则进行非线性近似表达。在π平面的极限线中,所提强度准则覆盖了由内边界的单剪强度准则到外边界的三剪统一强度准则之间的所有外凸区域。因此,其适用于各种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非饱和土体,也能反映非饱和土单轴抗拉抗压强度不等的特征。另外,还用其他文献的真三轴试验数据对所提准则做了试验验证,其中,非饱和黏土砂的真三轴试验值与中主应力影响系数b=0.6时的三剪强度准则预测值吻合较好,双应力变量下准则的预测值比单应力变量下的预测值更符合试验值;非饱和黄土真三轴试验值与中主应力影响系数b=0.2时的三剪强度准则预测值吻合较好,两种应力变量下的三剪强度准则预测值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柱端加载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8个内隔板三边焊接,而在未焊一边柱壁板上布置圆柱头栓钉的方钢管混凝土柱-H形钢梁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轴压比情况下节点的破坏模式、延性、耗能性能等。试验结果表明,破坏之前节点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延性及耗能能力,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该节点可以用于方钢管混凝土柱两侧弯矩相差较大时,弯矩较小一侧节点。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试验结果模拟分析单轴压力作用下含裂隙恐龙化石断裂损伤过程。在FLAC3D中采用FISH语言编写了基于体元分析的计算程序,采用弹脆性本构模型,分析了试验过程中恐龙化石的裂纹萌生→扩展→贯通规律和裂隙化石的断裂损伤机制。在单轴压缩作用下,含有裂隙的恐龙化石试件的破坏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即线性变形阶段、非线性变形阶段和软化阶段,当载荷超过应变峰值强度后,化石内部将生成大量新的诱导裂隙,导致化石内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恐龙化石峰后的强度软化过程非常不稳定,峰值附近的材料力学行为对化石试件内部缺陷的分布十分敏感。试验表明,有裂隙恐龙化石的抗压强度值比无裂隙恐龙化石的抗压强度值小30%,最终的残余抗压强度也略小,在加载应力作用下,相比不含内部裂隙的恐龙化石,内含裂隙的恐龙化石其内部裂隙会迅速大量扩展,加重了恐龙化石的风化程度和破坏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