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9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4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篇 |
大气科学 | 366篇 |
地球物理 | 326篇 |
地质学 | 829篇 |
海洋学 | 127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63篇 |
自然地理 | 1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65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利用雷达、加密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开展了细致的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主要是由向东南移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右端的强降水超级单体(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简称HPS)造成的,这是目前已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发生纬度最高的HPS。HPS在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和右前侧均有明显的“V”型入流,这不同于已有HPS模型,表明中、低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特征显著。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其能量存储盖作用使得雷暴具有爆发性增强的潜势,但该逆温层是在08:00~14:00(北京时,下同)的6小时内形成的,对业务预报极具挑战性。相对其他大气层结热动力参数, 风暴相对螺旋度和粗理查逊数在14:00较08:00显著增大,对HPS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高空偏西风急流和低层偏东风活动显著,使得北京地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增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次级环流圈。高空急流造成强烈的相当位温差动平流,促进对流不稳定度发展加强。结合复杂地形作用,在北京西部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形成显著的平原暖湿空气与山地干冷空气的干湿分界线以及风场辐合线。水汽供应主要源自低层偏东风和本地水汽积累。当飑线从西北方向侵入北京并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在北部山区,由于条件不足,雷暴没有显著发展加强;然而,在西部山区,在湖面、城市热岛、低层偏东风、冷池出流共同作用下,加之其他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右端雷暴强烈发展加强,特别是当经过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时发展成为HPS,进而造成石景山区模式口站的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82.
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危害巨大,为有效防灾、减灾和救灾,需建立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表示和共享洪涝灾害信息。然而,目前事件信息模型主要是表示静态信息,缺乏对洪涝灾害事件动态过程的表示。本文从观测角度出发,建立顾及洪涝灾害事件阶段和动态过程的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围绕洪涝灾害事件信息模型,提出了10类需建模的元素,并以MOF(Meta Object Facility)建模框架构建了十元组模型,通过映射方法实现模型编码方案与事件模式语言的映射。最后,以2010年梁子湖洪涝灾害模拟为例,开展了模型分阶段建立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表示洪涝灾害事件的动态信息和实现洪涝灾害事件的动态建模。 相似文献
83.
建立适用于专题地图产品检索的用户偏好推荐模型是提高专题地图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专题地图产品推荐场景中,存在严重的内容冷启动和评论数据稀疏问题,现有的推荐算法无法为特定类用户推荐不同特征的专题地图产品,导致用户从专题地图中获取偏好信息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构建基于负采样的连续词袋模型和基于Word2Vec的Item2Vec相结合的用户偏好推荐方法,用于专题地图产品推荐。① 计算用户行为日志文件中交互行为数据的隐性评分,以代替专题地图推荐信息流场景中稀疏的用户评论数据;② 基于负采样的连续词袋模型提取目标专题地图的前后地图序列感知特征信息,通过控制正负样本比例为1:2,提升目标专题地图潜在评分的预测精度;③ 通过Item2Vec将带有用户行为特征信息的专题地图映射到向量空间,计算用户对专题地图的相似度矩阵,根据用户偏好程度完成推荐。在构建的专题地图评分实验数据集Thematic CMaps和4个公开验证数据集MovieLens上的测试结果表明:与LFM、Personal Rank、Content Based和SVD 4种传统推荐算法相比,本文所提方法可有效提高潜在评分的预测精度,推荐性能最高达到27.85%;与以霍夫曼采样方式的Item2Vec基础方法和YouTubeNet 2种神经网络推荐算法相比,评分预测精度有一定提高,且推荐性能不断提升,最高达到2.97%和5.78%。以经典算法奇异值分解(SVD)为例,将MovieLens-20M数据集切分后,在数据量不断增大的数据子集中,本文所用方法的评分预测精度和性能均优于SVD方法。 相似文献
84.
在九瑞矿集区研究叠合断裂和叠加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出露在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的硅质角砾岩,指出它们不是原先认为的石炭系沉积硅质岩,而应属于一种断裂磨砾岩,并深入探究其形成过程及与成矿之关系.断裂磨砾岩是断裂分带结构成熟的标志之一,多在剪切作用和热液作用下,断裂岩石经硅化-破裂-碎裂-粉碎-研磨,形成具有一定圆度和球度,大小差异较大的磨砾或磨粒,且又会反复的集结-破碎,不断拓宽断裂构造形成磨砾-角砾岩带.本文研究的断裂磨砾岩,呈北东向展布,延长达十几千米.成分上以硅化角砾岩为主,SiO2含量一般大于90%,石英颗粒由隐晶到显晶.一些角砾岩中含Fe2O3较高,有可能是原先的硫化物经氧化形成的褐铁矿.本区洋鸡山-丁家山-望夫山一线产出的断裂磨砾-角砾岩带,很可能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在城门山和武山铜矿,我们之前的工作己发现存在产于泥盆系五通组和石炭系黄龙组层滑构造体系中的黄铁矿角砾岩,则有可能属于海西期同生断裂活动的产物.因此,这些不同的角砾岩具有多阶段活动和叠加成矿的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九瑞地区其他层位(如泥盆系与志留系之间、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发育的层滑构造体系和断裂角砾岩及热液蚀变岩,也很可能是成矿有利部位,值得今后找矿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85.
C. Debi Prasad T. Chandrasekhar J. N. Desai N. M. Ashok Vinod Krishan 《Journal of Astrophysics and Astronomy》1989,10(1):1-20
During the recent apparition of Comet Halley in 1985-86 a transient ionic event in the form of a blob of H2 O+ emission was recorded in thecoma at ~ 0h UT on 1986 March 13.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 special IHW filter for H2 O+ emission at 7000 å/175 å, a 35 cm telescope, a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 and an image intensifier camera from Gurushikhar, Mt Abu. (24?39’N,72? 47’E). A Fabry-Perot inter-ferogram in Ha taken a few minutes later at the same location reveals strong hydrogen emission (Hα) associated with the blob. The velocity field in the blob is structured with relative velocities upto ~ 35km s?1. The event is interpreted as arising due to the sector boundary crossing of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by the comet 相似文献
86.
The magnetosphere dynamics shows fast relaxation events following power-law distribution for many observable quantities during magnetic substorms. The emergence of such power-law distribution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framework of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d/or turbulence. Here,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hese impulsive dynamical events is propos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rmodynamics of rare events [Lavenda, B.H., Florio, A., 1992. Thermodynamics of rare events, Int. J. Theor. Phys. 31, 1455–1475; Lavenda, B.H., 1995. Thermodynamics of Extremes. Albion]. In detail, an application of such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magnetospheric substorm avalanching dynamics as monitored by the auroral electroject index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7.
根据对常德1631年地震事件的史料鉴别,尤其是江陵为典型七度震害这一事实,运用震声传播方向和地光物理场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拟合推断此地震事件的序列主要由安乡北6 3/4级地震、常德北太阳山7级地震、澧县6级地震、大庸6级地震和澧县—安乡6 1/2级地震组成,相应的地震地质背景是江汉—洞庭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剩余形变呈四象限分布。若考虑地震-构造相关分布为“Z”字型,则该地震事件的主控构造——太阳山断裂带东断裂具左旋走滑的力学机制。根据区域地震—构造相关发展过程,常德大震事件可视为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的前震序列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8.
Y. Muraki Y. Matsubara S. Masuda S. Sakakibara T. Sako K. Watanabe R. Bütikofer E.O. Flückiger A. Chilingarian G. Hovsepyan F. Kakimoto T. Terasawa Y. Tsunesada H. Tokuno A. Velarde P. Evenson J. Poirier T. Sakai 《Astroparticle Physics》2008,29(4):229-242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arge solar flare of April 15, 2001, the Chacaltaya neutron monitor observed a 3.6σ enhancement of the counting rate between 13:51 and 14:15 UT. Since the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beginning 11 min before the GLE, solar neutrons must be involved in this enhancement. The integral energy spectrum of solar neutrons can be expressed by a simple power law in energy with the index γ=-3.0±1.0. On the other hand, an integral energy spectrum of solar protons has been obtained in the energy range between 650 MeV and 12 GeV. The spectrum can also be expressed by a power law with the power index γ=-2.75±0.15. The flux of solar protons observed at Chacaltaya (at 12 GeV) was already one order less than the flux of the galactic cosmic rays. It may be the first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of the energy spectra of both high-energy protons and neutrons. Comparing the Yohkoh soft X-ray telescope images with the observed particle time profiles, an interesting picture of the particle acceler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deduced. 相似文献
89.
华北克拉通中部中条山区涑水杂岩是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TTG质片麻岩地体之一。为了探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性质及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选择涑水杂岩中TTG质岩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套TTG质岩石富Na、高Al、Sr,低Y、Cr、Ni含量。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富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套TTG质片麻岩形成于2553~2561Ma,属新太古代晚期产物。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εHf(t)为正值,两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2.7~2.8Ga。结合涑水杂岩中TTG质片麻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这套TTG片麻岩可能主要来自2.7~2.8Ga的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在新太古代晚期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的地幔物质加入。考虑同期发育大量花岗质岩石的事实,说明新太古代晚期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俯冲作用,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晚期已经基本成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文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提出中条山区~2.5Ga岩浆事件代表一期重要的陆壳再造事件。 相似文献
90.
利用172-182年IMP-8飞船的太阳风观测资料和相应地磁活动性指数Dst和AE,研究了43个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期间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问题. 与这43个事件对应的地磁暴是中等的和强的磁暴(Dst<-50nT). 结果表明:(1) 在43个事件中有11个(约占25.6髎)紧随激波之后,18个处于激波下游流场中(占42髎),其余14个(占33髎)和激波没有关连. 绝大多数事件都伴有太阳风动压和总磁场强度的增加;(2) 当行星际晨昏向电场强度EI>-4mV/m时,只引起磁亚暴,对Dst指数没有明显影响. 仅当EI<-5mV/m时,磁亚暴和磁暴才会同时出现;(3) 太阳风动压的增加会增强能量向环电流的输入,但不是密度和速度单独起作用,而是以PK=ρV2的组合形式影响能量的输入;(4) 虽然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Z对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起着关键作用,但IMF的BX和BY分量相对于BZ的大小对太阳风向磁层的能量传输也有一定影响. 当BX、BY相对BZ较大时能量耦合加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