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6篇
  免费   744篇
  国内免费   1093篇
测绘学   842篇
大气科学   1106篇
地球物理   746篇
地质学   1656篇
海洋学   667篇
天文学   560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42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天津气象塔风温梯度观测资料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以扬  刘学军 《气象》2003,29(1):12-16
利用天津气象塔风温梯度观测资料对其统计特征及平均风温廓线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分析了稳定层结的风温廓线特征,还给出了几种典型天气的低层大气结构的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82.
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松  李宏波 《气象》2003,29(12):34-37
利用地面资料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2年9月8日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情况,得出低纬高原飑天气出现时天气和要素变化为:雷暴最先出现,随后湿度急升,气温直线下降。在这突变过程中出现大风、大雨和冰雹,气压出现跳跃。飑线水平尺度长不到100km,宽仅10km,生消史两个小时左右。其雷达回波有前期征兆,发生演变过程,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83.
垂线偏差时间变化的精度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利用Vening-Meinesz微分公式计算垂线偏差随时间变化的测定精度进行了初步估计。通过对地形改正项的影响、代表误差的影响、远区域重力异常的影响等3种主要误差的分析和实际估计,论证了它们对计算结果的综合影响不超过0.01″,比铅垂线的时间变化0.1″要高一个量级。因此认为重力方法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4.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86.
逆转遥感是当前获得大气O3层垂直剖面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逆转曲线的质量对遥感结果的精度至关重要.本文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结合逆转曲线的特征,加以适当处理,建立了逆转曲线的拟合数学模式.其性能良好,对研究O3层垂直剖面的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大别造山带上部地壳结构的有限差分层析成像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有限差分层析反演方法用于大别造山带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上部地壳初至波的走时层析成像,得到这一剖面上部地壳横向不均匀结构图像表明,在南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发现榴辉岩相岩石,其下方3km深度以内的基底仍具有大陆地壳构造中正常的结晶基底速度(6.00km/s左右);北大别地区在整个上地壳保持正常的速度,而在超高压带下方3km深度以下为6.20-630km/s的相对高速异常区,这一现象可能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含量增大有关.同时还表明,南大别和北大别之间至少在上地壳已有明显差异,它们之间的水吼一五河断裂可能是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主要构造分界线.  相似文献   
88.
利用14C、热释光(TL)样品年代及扩散方程计算结果,结合区域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年龄,对毛毛山地区晚第四纪各级地貌年龄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毛毛山活动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布明显的分组特征,求得毛毛山断裂带不同段落不同时段的平均滑动速率。大约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毛毛山断裂走滑段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3~3.9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07~0.19mm/a;天祝盆地倾滑段垂直滑动速率为0.11~0.86mm/a。沿断裂带滑动速率具明显的非均匀性特点,表现为自东向西水平位移具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垂直位移则具补偿性  相似文献   
89.
李一良  王峥嵘  郑永飞 《地球学报》1997,18(Z1):260-262
应用增量法计算的矿物对O同位素分馏曲线,得到正尖晶石-矿物对O同位素温度高于尖晶石在地幔中的熔点,而用反尖晶石-矿物对计算的O同位素温度低于尖晶石的熔点,较为合理。因此,地幔橄榄岩中镁铝尖晶石的O同位素组成可能继承了其母体反尖晶石特征,即使反结构尖晶石在发生相变作用变成正结构尖晶石时未发生O同位素再平衡。  相似文献   
90.
Disequilibrium for Ca during growth of pelitic garnet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Compositional zoning in hundreds of almandine-rich garnets in amphibolite by facies micaceous quartzites from the Picuris Range, north-central New Mexico USA,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Mn, Mg and Fe achieve chemical equilibrium at hand-sample scale during garnet growth, Ca does not. Instead, Ca concentrations at the surface of growing garnets appear to depend strongly on kinetic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local chemical environment, yielding disequilibrium for Ca at scales larger than the region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an individual porphyroblast. Detailed zoning profiles were obtained for 371 garnet crystals in a small volume of a single sample of garnetiferous quartzite, and core analyses were made of 97 additional crystals. Each analysis was made on a section that passed precisely through the morphological centre of the crystal, located by means of 3-D imagery from computed X-ray tomography. The data reveal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crystal size and concentrations of Mn, Mg and Fe (but not Ca) in garnet cor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rystal size and isolation; rigorous cross-correlations among concentrations of Mn, Mg and Fe (but not Ca); and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Ca concentrations as a function of crystal size and core composition that are anomalous in comparison to the behaviour of the other divalent cations. We interpret these observations as the result of thermally accelerated diffusion-controlled garnet growth, in circumstances that promoted rapid intergranular diffusion and thus rock-wide equilibration of Mn, Mg and Fe, but that prevented equilibration at similar scale for Ca because of its more sluggish intergranular diffusion. The anomalous behaviour of Ca is made evident in these garnets by the presence of sharp spikes in Ca concentration, which are demonstrably not a consequence of any simultaneous rock-wide event, such as a change in pressure, temperature, or some other intensive parameter. Instead, Ca concentrations probably reflect the local extent of reaction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each porphyroblast. To the degree that such kinetic factors introduce departures from chemical equilibrium for Ca, thermobarometric estimates that involve grossular contents of pelitic garnet will be in err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