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7篇
  免费   1129篇
  国内免费   1320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428篇
地球物理   1662篇
地质学   3894篇
海洋学   419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324篇
自然地理   68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592.
A review of the HAXTEL project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Laue lens telescope for hard X-/gamma-ray observation of the continuum spectra of celestial sources is presented. Main design properties, open issues, the status of the project and an example of multi-lens configuration with sensitivity expect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93.
The felsic volcanogenic tuffs named “green-bean rocks” (GBRs), characterized by a green or yellowish green color,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Yangtze platform and have a high lithium content (286–957 pp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es, origin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GBRs in the Sichuan basin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through the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trace elements by using U–Pb dating and Hf–O isotopes. The GBR samples from the Quxian and Beibei sections yielded zircon U–Pb ages of 245.5 ± 1.8 Ma and 244.8 ± 2.2 Ma. These samples can be used as the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marker of the Early–Middle Triassic boundary (EMTB) for regional correlation. The whole-rock and zircon geochemistry, and zircon Hf–O isotopes exhibited S-type geochemical affinities with high positive δ18O values (9.28‰–11.98‰), low negative εHf(t) values (?13.87 to ? 6.79), and TDM2 ages of 2150–1703 Ma, indicating that the lithium-rich GBRs were generated by the remelting of the pre-existing ancient Paleoproterozoic layer without mantle source contamination in the arc-related/orogenic tectonic sett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e lithium-rich GBR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platform were derived from arc volcanic eruptions along the Sanjiang orogen, triggered by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Ocean and the syn-collision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Indochina and Yangtze blocks at ca. 247 Ma. This was marked by a major shift from I-type magmas with intermediate εHf(t) values to S-type magmas with low negative εHf(t) values.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he GBRs and decodes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相似文献   
594.
黔西北大方地区龙潭组以泥页岩、煤层与砂岩交替互层发育为特点,具有典型的海陆过渡相特征。文章在剖面实测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结合全岩和黏土矿物XRD分析、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分析,对研究区龙潭组烃源岩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 ① 龙潭组矿物以黏土矿物为主,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黏土矿物含量与石英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8),尤其是泥页岩中70%以上的黏土含量以及较低的脆性指数增加了压裂开发的难度。 ② 龙潭组有机质丰度受岩性变化控制明显。煤层具有最高的TOC含量(平均值42.9%)和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68 mg/g),显示强大的煤层气生烃潜力;泥页岩生烃潜量均小于2 mg/g,但约有80%样品的TOC含量超过2%,页岩气资源潜力不及煤层气;粉砂岩生烃潜力最差,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13 mg/g,TOC含量为1.4%~5.6%,显示一定的致密气潜力。 ③ 龙潭组有机显微组以壳质组和镜质组占主导,干酪根以Ⅲ型为主,Ⅱ2型为辅,热演化程度高,处于高-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 ④ 煤层更为发育的龙潭组中段是大方地区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联合勘探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595.
土体在气候作用下发育干缩裂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裂隙的存在会极大弱化土体的工程性质,诱发许多岩土与地质工程问题。为了实时掌握黏性土中干缩裂隙网络的发展状态,提出了一套基于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RT)的土体干缩裂隙动态发展过程精细监测方法。分别开展模型试验及原位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测定系统持续采集电流-电位差数据,随后利用自行开发的有限元法电阻率层析成像(FemERT)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裂隙网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ERT可以实现土体裂隙发育过程的精细监测,具备监测三维裂隙网络几何形态的能力,裂隙宽度的识别精度达到毫米级,裂隙深度的识别精度达到厘米级;(2)ERT的感度分布特征解释了裂隙发育对于土体电阻率的影响规律,测定电阻值时程曲线因裂隙产生位置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反演电阻率及其相对变化率(Rev)可以直观表征裂隙网络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几何形态,凸显裂隙动态发育过程对于土体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6.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 of CO2 flooding and storage in Jilin Oilfield,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key problems in CO2 flooding and storage, propos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 of CO2 gas source condition, namely geological condition evaluation, scheme design incoordination with other production methods, economic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ogether with dynamic monitoring and safety evaluation. The re...  相似文献   
597.
深部温度场与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认识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系统分析渭河盆地及其邻区现今大地热流特征基础上,基于旬邑—西峡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地壳分层结构,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渭北隆起、渭河盆地以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深部温度场和岩石圈热结构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渭河盆地地热系统深部热源机理。结果表明,旬邑—西峡剖面上大地热流介于57.6~75.7mW/m2之间,平均为(70.4±4.7)mW/m2;地幔热流在29.5~38.6mW/m2之间,平均值为34.1mW/m2;莫霍面温度变化范围约在600~74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约为95~110km。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大地热流、莫霍面温度和地幔热流值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规律,相应地“热”岩石圈厚度则表现出厚→薄→厚的变化趋势。渭河盆地地壳厚度减薄明显,莫霍面温度显著高于渭北隆起和秦岭造山带,暗示着渭河盆地地壳活动性显著。然而,从渭北隆起—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热”岩石圈厚度变化范围不大,且渭河盆地内...  相似文献   
598.
洞嘎金矿位于西藏雄村矿集区, 是冈底斯成矿带较早发现且投入开采的金矿, 但研究程度低, 矿床成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开展了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测试, 分析成矿物质来源, 进而探讨洞嘎金矿的成因。洞嘎金矿体受控于雄村组凝灰岩中的裂隙系统, 矿体呈脉状产出, 已探获金金属资源量9.55 t, 达到中型规模。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细脉状构造, 金主要以包裹金和粒间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根据脉体穿插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将洞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 其中热液成矿期为主成矿期, 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 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及成矿晚阶段。洞嘎金矿床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 –1.57‰~+5.26‰, 平均值+1.69‰, 具明显的塔式分布, 表明硫源具岩浆硫的特点。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 我们认为洞嘎金矿属于斑岩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床, 深部可能存在斑岩型铜金矿床, 找矿潜力极大。洞嘎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 有少量的地壳物质(俯冲沉积物)加入。洞嘎金矿床的金与绿泥石密切相关, 该绿泥石主要为溶蚀-迁移-结晶机制形成, 绿泥石形成过程导致含金热液流体成分及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使得成矿流体中的金发生卸载, 最终在凝灰岩的裂隙系统中形成洞嘎金矿床。  相似文献   
599.
钒是工业国家重点关注和争夺的资源,已被部分国家列为关键金属。本文对矿床类型、地质特征、时空分布以及成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以期丰富钒成矿理论研究,为提高钒资源的预测和勘查效率提供支撑,为钒资源储备提供保障。研究发现,钒矿床主要分为岩浆型和沉积型,其中岩浆型钒矿床(主要指钒钛磁铁矿床)成矿与铁镁质–超铁镁质岩及部分斜长岩侵位密切相关,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一致,钒可能来自上地幔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析出赋存于含钒钛磁铁矿中;沉积型钒矿床多形成于黑色岩系及部分砂岩中,成矿多集中于上寒武世,钒可能来自海水和赋矿围岩,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以吸附和类质同象等形式赋存于有机质和硅酸盐矿物中。同时,钒矿床的成因研究存在较多问题,如成矿物质钒的来源、迁移过程、赋存形式及富集条件等。笔者建议在今后研究中通过分析钒化学行为、围岩沉积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及岩浆演化的地质动力背景来解析钒矿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00.
青藏高原中部尼玛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上的新生代陆相裂谷盆地。交通不便和勘探程度较低等因素导致其高精度沉积旋回特征和地层学一直鲜有研究。尼1井是盆地内第一口地质探井,通过对该井古近系牛堡组三段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证实了天文轨道周期对盆地内湖相地层的沉积具有显著影响。滤波分析显示牛堡组三段保存了41个短偏心率(~100 kyr)周期,76个斜率(~54 kyr)周期和178个岁差(~23 kyr)周期,平均沉积速率为92.03m/Ma,沉积时限~4.1 Myr。此外,结合Fischer图解与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确定牛堡组三段湖平面经历了1次长周期的升-降变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尼玛盆地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主要受天文旋回周期影响下的湖平面变化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