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9篇 |
免费 | 292篇 |
国内免费 | 2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篇 |
大气科学 | 125篇 |
地球物理 | 234篇 |
地质学 | 647篇 |
海洋学 | 110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44篇 |
自然地理 | 1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9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72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56-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和1961-2009年黄河上游兴海、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玛多6个代表站的降水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唐乃亥站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4.9%、2.9%、34.7%、7.5%;唐乃亥站年和四... 相似文献
112.
113.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76年的Landsat-MSS影像数据以及1987年和2000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以及转移矩阵和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地处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的内蒙古准格尔旗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分布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灌木林地、草地和难利用地,该三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75%;2)从1976~2000年期间,虽然乔木和灌木林地的面积明显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林地和草地向难利用土地、沙地和农地的转变过程。与此同时水域亦明显减少;3)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实施、农田开垦和降雨量偏少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4.
滞后性是河流系统自动调整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河道演变的滞后响应机制,在考虑上游来水来沙和下游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共同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模拟河道汛期和非汛期冲淤过程的滞后响应模型,并采用黄河小北干流1960-2015年的冲淤资料进行参数率定(1960-2001年)和模型验证(2002-2015年)。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的冲淤过程。汛期和非汛期累计冲淤量的模拟效果优于单个冲淤量;累计冲淤量和单个冲淤量的模拟效果汛期要优于非汛期。三门峡水库修建后,1960-2015年间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的冲淤过程表现出时段差异。根据建立的滞后响应模型,本文分析了来水来沙和潼关高程对小北干流汛期和非汛期各个特征时段冲淤的贡献率,汛期和非汛期的第一时段(1960-1970年,1960-1968年)主要受到潼关高程的影响,但是后续时段主要受到来水来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广义混合率模型目前多应用于岩石的流变、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质的研究,较少应用于多相介质岩石的有效电导率研究。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大量二相随机介质模型的有效电导率数据,引入广义混合率的有效电导率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发现广义混合率模型参数J与两相介质电导率比值有关,并首次获得参数 J 与两相介质电导率比值之间的关系式,据此可以快速准确的预测(计算)任意二相介质的有效电导率,其结果较已有的随机介质模型和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公式更为准确,为精细储集层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6.
117.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永和县佛堂村(FTC)支沟口的回水湾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沉积学分析,判定它们是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悬移质泥砂颗粒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利用“古洪水SWD厚度含沙量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借助HEC-RAS模型估算出4次古洪水事件洪峰流量在25 200~51 500 m3·s-1之间。OSL测年结果显示,FTC地点的古洪水发生在1 900~1 700 a BP、3 400~3 000 a BP。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这两个时期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多有发生。FTC地点的两期四次洪水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气候异常变化成果,表明了黄河中游水文系统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响应,也印证了季风区河流对气候突变的响应规律,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8.
用QSAR法研究有机磷农药对海洋扁藻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7年3月,利用QSAR构效关系分析方法和计算模拟手段,对中国洞海地区常用的11种有机磷农药对海洋五心形扁藻拦数抑制浓度进行研究。建立有机磷农药对海洋扁藻致毒效应的QSAR模型;lg(1/EC50)=0.193lgP-0.08(lgP)^2+1.10σ3+0.292^1X-0.164(n=11,S=20,R=0.9696);lg(1/EC50_=0.191lgP-0.09(lgP)^2+1.0 相似文献
119.
长江中游湖泊沉积微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长江中游的洪湖、东湖、网湖和大九湖等四个地点取得湖沼沉积物的钻孔样品,用偏光显微镜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结构特征并以此解释三种湖相粘土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在长江沿岸湖泊中,0.4~ 0.5kaBP以来形成的浅色粘土的微结构类型主要有 :显微层理构造、颗粒的定向性、较大的微孔隙和颗粒粒径,面与面或边与边接触方式。物源主要来自河流带来的泥沙.当时河湖相通,河流入湖水沙量大。 1~ 2.5kaBP期间形成的青色粘土的典型微结构是 :凝胶结构、絮凝结构、细颗粒粒径和小孔隙、低球度和淡水中心冈硅藻。主要是有机质胶体与粘土胶体相互作用形成的。此期间,河流带入湖泊的泥沙少,江汉平原拥有一个开阔、稳定、浮游生物较多的淡水湖泊环境。 0.4~ 1kaBP期间形成的黑色粘土的主要微结构类型是 :凝胶结构、大的圆孔隙和植物纤维的生物框架结构、呈双峰分布的孔隙。它主要是由于维管束植物残体大量积累形成的。当时江汉平原湖泊湖水变浅,大量挺水植物生长,有些湖泊沼已经沼泽化了。鱼骨框架结构证明,在 2.9~ 4kaBP的全新世温暖期山间盆地大九湖出现大量鱼类,但并没有导致喜温鱼类向上游明显迁徙。 相似文献
120.
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