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2篇
  免费   2611篇
  国内免费   3604篇
测绘学   4874篇
大气科学   2625篇
地球物理   3123篇
地质学   7981篇
海洋学   2328篇
天文学   497篇
综合类   1685篇
自然地理   2554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554篇
  2021年   702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855篇
  2016年   767篇
  2015年   910篇
  2014年   1121篇
  2013年   1153篇
  2012年   1255篇
  2011年   1319篇
  2010年   1027篇
  2009年   1111篇
  2008年   1149篇
  2007年   1337篇
  2006年   1241篇
  2005年   1176篇
  2004年   1073篇
  2003年   916篇
  2002年   854篇
  2001年   661篇
  2000年   632篇
  1999年   523篇
  1998年   499篇
  1997年   444篇
  1996年   364篇
  1995年   320篇
  1994年   295篇
  1993年   209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了客观地反映各因素对目标问题的影响程度,本文首次提出了最佳因素权重概念。定义最佳因素权重为研究区域内系统质量处于极限状态时的各因素权重之组合。结合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深圳湾公路大桥桥址比选方案,详细说明了本方法的研究思路及其确定方法。通过最佳因素权重方法,能客观地、定量地确定出多因素复杂系统中的最优场址。  相似文献   
42.
介绍了基于现代通讯技术ADSL及GPRS的两种远程监控方式在自动化测量系统工程中的应用。获得的结论对于相关技术及专业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3.
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于它的理论基础与体系框架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地理信息系统的本质看,它是传输地理环境信息的现代化工具,“空间认知”与“地理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与应用构成了它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4.
详细地介绍了时分制视频立体观察的原理及其在摄影测量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基于微机的数字视频立体测图系统”从原理到实践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5.
热敏半导体器件中电位与温度满足的方程组,是一个椭圆-抛物耦合组,并带有混合边界条件。利用不动点定理可证明该问题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46.
本文着重阐述了微机图形系统中图面动态整饰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对图面内容、图名、图例,以及内、外图廓的整饰。图形系统的图面动态整饰,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对象、其整饰的内容以及现在多数微机图形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数学算法及模型,研究图面整饰的技巧和方法。图面内容的动态整饰是全文的重点,它主要包含:多要素地图的依比例分级动态显示、汉字注记的变体、注记的配置整饰和注记的沿线性要素动态分布显示等。因此,图形系统中微机制图整饰对其传统工艺进行革新,使人们从繁锁复杂的工艺劳动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改进了图形系统的制图工艺。  相似文献   
47.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33  
周建生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25-433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48.
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分析地学信息进行矿产预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预测是综合地学信息,进行优选靶区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地学工作的深入和勘探技术的发展,已获取了大量的多源地学信息,如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资料。怎样从这众多的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达到矿产资源预测的目的,一直是地学界探索的课题。过去,应用人工的方法来进行此项工作,不但费力、投资大,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方法技术也不利于推广。如今,高速、高质量的计算机已趋于普及,使应用计算机技术高效地处理堆积如山的资料成为可能,尤其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综合处理地学资料的矿产资源预测的方法技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软件,它集数据库管理和图像分析技术为一体,以空间数据迭加分析为重要特征。地学工作者进行矿产资源预测时,通常是从多源地学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再应用专家知识,结合数学方法,如逻辑运算、贝叶斯(Bayes)规则等,建立预测模型,以模型的推理网格为线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的空间分析手段,把各种证据图层综合迭加,最终产生以概率为指标的矿产资源预测图,高概率指示有利的矿产资源远景区,可作为勘探者和决策者进行勘查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49.
本文给出的滹沱群下亚群青石村组玄武岩Rb-Sr、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045.8±17和2369±30Ma(Z),角门石40Ar-39Ar坪年龄和最高视年龄为1364±19和1932±19Ma(1);中亚群河边村组玄武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图的投点呈完全离散状,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322±31Ma(2),角门石40Ar-39Ar坪年龄和最高视年龄为1360和1742±17Ma(1)。根据上述Rb-Sr、Sm-Nd数据与已知青石村组、河边村组单颗粒锆石U-Pb法确定的成岩年龄2450±10和2400±20Ma(2)的明显差别,40Ar-39Ar均揭示为较典型受扰动的年龄谱和较发育的透人性构造、晚期岩脉等地质证据,认为Rb-Sr、Sm-Nd是重设的同位素体系。  相似文献   
50.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salt-water intrusion processes in three aquifers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Spain (Río Verde, Río Vélez and Castell de Ferro) reveals that, although all three systems are subject to the same climate and seasonal over-exploitation, geological and human factors have very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dynamics of contamination. In the Río Verde aquifer,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is the high volume of extractions occurring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Río Vélez, the intrusion is strongly controlled by infiltration of water from the river to the aquifer, and, in the Castell de Ferro system, an intensely karstified carbonate massif lying in contact with both the sea water and the detrital aquifer represents the main entrance point for influx of sea water and subsequent washing of the aquifer. We have undertaken a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various possible measures to counteract intrus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 in each aquifer. These measures include artificial recharge, use of natural recharge from the river as a hydraulic barri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w-permeability barrier. Received: 5 December 1995 · Accepted: 12 April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