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39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1104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工程实例出发,介绍了土钉墙与锚索联合支护的施工过程和注意事项,验证了该支护方法应用于深基坑支护中的安全合理性,并根据在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地下土体情况及时调整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案,发挥基坑信息化施工的优点,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2.
顾士坦  程卫国  李文  郭英  任振群 《探矿工程》2009,36(10):71-72,77
自嵌式景观挡土墙具有施工工艺简单、稳定性好、造价低、美观、环保等特点。针对自嵌式景观挡土墙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3.
某工程设计采用轻质砼小型空心砌块墙体,在施工过程中,从各个建筑细部上很下工夫,精益求精,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本文介绍其施工技术与细部做法。  相似文献   
104.
结合福建省武平某银多金属矿施工填充站TZK1、TZK2投料井工程,详细介绍了矿山投料井施工的难点与对策:通过对钻探设备的优化组合,结合钟摆钻具原理,辅以护壁堵漏,研制分离式注浆专用阀,顺利下入套管及注浆固井,圆满完成了该投料井工程的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05.
孙立宝 《探矿工程》2010,37(2):51-55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不断发展,超深地下连续墙的应用越来越多,施工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结合工程实践,对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施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先进合理的解决措施,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是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106.
张林 《四川地质学报》2012,32(3):358-359,372
钱营孜煤矿东一采区地层复杂,在基岩胶结界面附近易发生钻孔漏失,给钻探施工造成困难,通过分析钻孔漏失原因,根据施工地层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护壁与堵漏技术措施,确保了钻探施工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107.
有机保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外墙保温体系的同时,也可能增加高层建筑的火灾风险。本文通过计算机模拟,着重研究了保温材料之一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的火蔓延速率、失重速率及温度场分布等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发生火灾后,外墙保温材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下而上蔓延至整个材料表面,并有表皮着火的现象。在火焰到达材料顶部之前,向上火蔓延占主导地位,材料中部区域明显燃烧脱落,火焰在材料两端上部继续燃烧,有向下加速蔓延的趋势;之后,火焰沿着材料中部内侧向下剧烈燃烧,材料呈V字型燃烧直至熄灭。在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火蔓延中,不同着火点情况下的燃烧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相似,且会形成两个波峰。  相似文献   
108.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地震损伤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比较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特性及刚度退化规律,采用能量耗散系数和最大变位处的卸载刚度的退化为破坏参数,提出了适用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依据已有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构件试验研究结果,对损伤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地震损伤模型参数,提出了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各性能水平的损伤指数以及相应于三水准抗震设防的损伤指数允许值。分析结果表明,按本文所提出的损伤模型计算得到的剪力墙构件最终破坏时对应的损伤指数,其平均值在合理范围内,标准差较小;损伤指数计算值对应的损伤程度基本符合试验结果,计算结果离散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9.
对一基础隔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无填充墙情况下进行了环境激励下的动力测试,重点利用Hilbert-Huang变换与随机减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了其模态参数,并与随机子空间识别法、有理分式多项式法识别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识别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周期远小于多遇和罕遇地震工况下设计计算的基本周期;等效黏滞阻尼比很小,近乎于基础固定模型。对隔震层阻尼特性的分析表明,环境激励下可以将基础隔震结构视为经典的比例阻尼系统。进一步以识别的模态参数为基准,采用优化的方法数值反演了环境激励下该结构隔震层的实际水平等效刚度,结果表明其值为多遇地震下计算刚度取值的10.75倍。  相似文献   
110.
The steel plate shear wall (SPSW) system is a robust option for earthquake resistance due to the strength, stiffness,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hat it provides. Although thin infill plates are efficient for resisting lateral loads, boundary frames that are proportioned based on capacity design requirements add significant structural weight that appears to be one of the factors limiting the use of the system in practice. An alternate configuration, the SPSW with coupling (SPSW‐WC), was explored recently as an option for increasing architectural flexibility while also improving overall system economy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SPSW‐WC, which extensively employs flexural boundary frame contribution, has shown promise in analytic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but recent research on uncoupled SPSWs suggests that boundary frame contribution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for carrying seismic design shear. As a result, in the present study, boundary frame contribution in SPSWs was explored with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which were validated against large‐scale SPSW‐WC tests. Six‐story systems were considered, and the study matrix included single and double uncoupled SPSWs along with coupled SPSWs that had various degrees of coupling. Variations in design methodology were also explored. The modeling framework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static monotonic and cyclic pushover analyses and dynamic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These analyses demonstrat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coupling in SPSWs and illustrate the need to consider boundary frame contribution in design of coupled SPSWs. In addition, sharing design shear between the infill plate and the boundary frame is more generally shown to not be detrimental if this sharing is done in the design stage based on elastic analysis and the resulting boundary frame provides adequate secondary strength and stiffness following infill plate yielding.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