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730篇 |
免费 | 12329篇 |
国内免费 | 68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38篇 |
大气科学 | 4411篇 |
地球物理 | 8577篇 |
地质学 | 25736篇 |
海洋学 | 4751篇 |
天文学 | 1839篇 |
综合类 | 2835篇 |
自然地理 | 61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2篇 |
2024年 | 785篇 |
2023年 | 810篇 |
2022年 | 1280篇 |
2021年 | 1451篇 |
2020年 | 1550篇 |
2019年 | 1628篇 |
2018年 | 1425篇 |
2017年 | 1574篇 |
2016年 | 1702篇 |
2015年 | 1774篇 |
2014年 | 2208篇 |
2013年 | 2171篇 |
2012年 | 2509篇 |
2011年 | 2506篇 |
2010年 | 2170篇 |
2009年 | 2572篇 |
2008年 | 2506篇 |
2007年 | 2837篇 |
2006年 | 2667篇 |
2005年 | 2355篇 |
2004年 | 2226篇 |
2003年 | 2129篇 |
2002年 | 1915篇 |
2001年 | 1672篇 |
2000年 | 1548篇 |
1999年 | 1404篇 |
1998年 | 1239篇 |
1997年 | 1141篇 |
1996年 | 1053篇 |
1995年 | 868篇 |
1994年 | 899篇 |
1993年 | 776篇 |
1992年 | 599篇 |
1991年 | 438篇 |
1990年 | 380篇 |
1989年 | 311篇 |
1988年 | 241篇 |
1987年 | 170篇 |
1986年 | 99篇 |
1985年 | 73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20篇 |
1954年 | 1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上海城市建筑密度看城市用地效率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密度是城市规划的定额指标之一,也间接反映出城市用地效率,同时又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从上海地区的建筑密度现状分析,了解建筑密度同城市用地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借鉴国外城市用地规划方面,上海应加强政策调控与科学规划,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2.
腾冲来凤山北麓前缘,潜伏一段阻水构造——地下水位坡降带。从研究13个水文钻井、119口民间井、2个泉水露头地下水位特征入手,采用古水文和现代水文地质研究方法,论证此段阻水构造的存在。 相似文献
53.
Since Berry argued in 1976 that counterurbanization had replaced urbanization in the U.S., a debate has ensued as to whether the phenomenon also exists in Western Europe. Proponents of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counterurbanization contend that the phenomenon should be evident in countries which have achieved a very high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 Most of the German and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suggests the contrary for the FRG. Here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are restricted to specific geographic meanings, i.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eglomeration. Results from four interrelated tests show a trend toward counterurbanization evident as early as the 1960s in the post-war regional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FRG. 相似文献
54.
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建设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时代面临的重要命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一些边缘型旅游地开始逐渐成长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空间与研究意义日益凸显。以具有典型边缘性特征的宣城市为实证,从区位空间、旅游资源、旅游形象、旅游交通和旅游经济等角度剖析其多重边缘化特征,探讨边缘化形成的主要机制。地处省际交界区、地域特征典型性不足是边缘化形成的自然诱因,周边核心旅游地遮蔽效应显著是边缘化形成的空间致因,经济支撑能力薄弱是边缘化形成的经济制因,政策惠及偏少是边缘化形成的人为促因。边缘型旅游地应实施多元比附、突出个性差异、完善要素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5.
56.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所涉及的6条河流(泥曲、达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阿柯河)坝址处均无实测的径流资料,开展该地区的水文研究属于无资料水文预报问题(PUBs)。利用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Cv值、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和不均匀系数α对坝址下游的朱倭、朱巴、足木足、绰斯甲4站的实测年径流的年际变化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为各坝址径流年际变差系数Cv为0.15~0.26,表明调水区的多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年际变化绝对比率P为1.88~3.00,其中朱倭站的径流年际变化最大,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3倍,绰斯甲站的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1.88倍,4站的径流变化都不剧烈;径流不均匀系数α为0.58~0.75,表明该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为均匀;利用水文比拟法对坝址处的径流进行了计算,并根据R/S分析法对坝址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各坝址处的年径流序列的赫斯特系数均大于0.5,说明各径流序列的未来趋势具有持续性,即未来趋势与历史呈正相关,6个调水坝址中只有扎洛和克柯处的径流未来是减少的,其余坝址处径流都是增加的,这样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的河流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7.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58.
以黄河三门峡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适用于流域尺度植被生态用水估算的生态水文模型,对三门峡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植被生态用水量进行了定量模拟,得到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时空结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三门峡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效用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区域植被结构调整方案.结果表明:三门峡地区植被生态用水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总体呈现出降低-稳定-上升的趋势;生态用水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生态用水量差异上:林地最大,其次为农作物、灌丛,草地最小;林地高效消耗比例最大,其次为草地和灌丛,农用地最小.基于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效用分析,提出三门峡地区植被结构调整方案.在一定水资源消耗量状况下,减少无效和低效消耗量,增加高效消耗量,是缓解该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矛盾,提高总体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9.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根据1953--2005年内蒙古东部产粮区48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气候相似区划分;并得出各区在热量、水分的时间变化上具有较高的区域一致性。据此,以区域内各站点的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平均值作为区域热水光时间序列,分析了各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区域温度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平均增温为0.3-0.4℃/10a)高于中国平均增温速率(0.22℃/10a),增温幅度呈从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增幅最大,平均最高气温增温幅度与海拔呈正相关,尤以1988年以后变暖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基本呈减少趋势,年代际波动较大;20世纪90年代至今,内蒙古东部产粮区生长季降水明显减少,气温迅速升高,暖千化趋势表现明显,温差减小和日照时数减少,水热匹配格局发生改变,粮食产量出现减少趋势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0.
西安地铁施工诱发地表沉降及对城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3种预测公式对实测地表沉降值进行拟合,得到了沉降槽形态参数。利用拟合参数,借鉴“刚度修正法”原理对地铁下穿城墙施工诱发其基础的沉降进行预测,并建立城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城墙所能承受的极限变形能力和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eck公式能较好地描述地表沉降特征;考虑后期蠕变和固结作用,盾构施工所诱发的城墙基础最大沉降量不得超过20 mm,期望对后期地铁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及其对建筑物的响应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