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7篇
  免费   1314篇
  国内免费   1399篇
测绘学   2981篇
大气科学   457篇
地球物理   1126篇
地质学   4074篇
海洋学   65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104篇
自然地理   99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354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405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481篇
  2013年   655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575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505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81.
利用1∶20万区域重力资料,结合航磁,电磁测深、遥感、天然地震等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根据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标志,在华北地台南缘发现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喷发的裂隙—中心式古火山通道,即隐伏的北西西向的上戈—铁炉坪—付店超壳断裂带。该断裂属华北地台南缘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近东西向的地缝合线。研究认为:该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不仅是重要的长期多次活动的控岩、导矿和容矿构造,而且也为矿床的多次改造、叠加和再富集提供了热源。它的发现,对重新认识豫西地区大地构造的演化特征,建立新的成矿模式,拓宽该区的找矿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2.
基于移动Agent的网格资源信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管理是网格中间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网格资源进行组织、分配、调度。其中资源信息管理是资源管理的基础,关系到资源分配、调度的效率,进而影响网格的整体性能。分析了现有的网格资源信息管理技术,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信息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983.
984.
Combined data of physical property, benthic foraminifera, and stable isotopes from ODP Sites 1148, 1146, and 1143 are used to discuss deep water ev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3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1-17 Ma, 15-10 Ma, and 10-5 Ma with positive red parameter (a*) marking the red brown sediment color represent 3 periods of deep water ventilation. The first 2 periods show a closer link to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 and Northern Component Water (NCW), indicating a free connection of deep waters between the SCS and the open ocean before 10 Ma. After 10 Ma, red parameter dropped but stayed higher than the modern value (a*=0), the CaCO3 percentage difference between Site 1148 from a lower deepwater setting and Site 1146 from an upper deepwater setting enlarged significantly, and benthic species which prefer oxygen-rich bottom condition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Coupled with a major negative excursion of benthic δ13C at ~10 Ma, these parameters may denote a weakening in the control of the SCS deep water by the open ocean. Probably they mark the birth of a local deep water due to shallow waterways or rise of sill depths during the course of sea basin closing from south to east by the west-moving Philippine Arc after the end of SCS seafloor spreading at 16-15 Ma. However, it took another 5 Ma before the dissolved oxygen approached close to the modern level. Although the oxygen level continued to stabilize, several Pacific Bottom Water (PBW) and Pacific Deep Water (PDW) marker species rapidly increased since ~6 Ma, followed by a dramatic escalation in planktonic fragmentation which indicates high dissolution especially after ~5 Ma. The period of 5-3 Ma saw the strongest stratified deepwater in the then SCS, as indicated by up to 40% CaCO3 difference between Sites 1148 and 1146. Apart from a strengthening PDW as a result of global cooling and ice cap buildup on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a deepening sea basin due to stronger subduction eastward may also have triggered the influx of more corrosive waters from the deep western Pacific. Since 3 Ma, the evolution of the SCS deep water entered a modern phase, 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stable 10% CaCO3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tes and increase in infaunal benthic species which prefer a low oxygenated environment. Thesubsequent reduction of PBW and PDW marker species at about 1.2 Ma and 0.9 Ma and another significant negative excursion of benthic δ13C to a Neogene minimum at ~0.9 Ma together convey a clear message that the PBW largely disappeared and the PDW considerably weakened in the Mid-Pleistocene SCS. Therefore, the true modern mode SCS deep water started to form only during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ic transition" probably due to the rise of sill depths under the Bashi Strait.  相似文献   
985.
成矿定量预测与深部找矿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赵鹏大 《地学前缘》2007,14(5):1-10
成矿预测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制定最优决策的工作。成矿预测作为一种地质系统,与其他技术、经济系统存在重要区别。由于矿床类型的多样性,矿床成因的复杂性,控矿因素的隐蔽性和找矿信息的多解性,成矿预测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并常常因人而异。探索成矿预测过程客观化、定量化和精确化一直是成矿预测学的前沿课题。文中以个旧锡矿为例展示致矿地质异常与矿体空间产出及分布的密切关系,强调以"求异"准则为指导的成矿定量预测的重要性。当今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深部找矿问题,论文从深部找矿的概念、类型、目标、效益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外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概况。强调深部找矿中要加强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要重视深部找矿的经济"回报率"和勘查项目的"转化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6.
王军  戴建祥  姜芸 《测绘工程》2007,16(3):63-66
城市综合管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工程的推进和城市管网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网数据将更加与基础地理数据融合为一体,并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服务。结合实际应用,介绍了Ar-cEngine在城市管线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线数据库和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库集成,对于基于GIS的综合管线系统开发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7.
差分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分VLBI通过交替观测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将共同的误差因素从观测量中扣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相对定位,因而在深空探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差分VLBI高精度的实现要求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的角距很近,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讨论设计了差分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利用多颗参考源的观测内插出目标源的非几何时延修正,放宽了对目标源和参考源的角距限制.该方案在S波段对目标源非几何时延的修正精度可以达到1 ns水平.  相似文献   
988.
基于GIS与SDM技术的可视化空间数据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泽露  张彤 《测绘科学》2007,32(1):115-118
提出将GIS与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之集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VisualC++6.0和Ma-pObject2.0组件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分类系统,系统采用决策树方法和贝叶斯网络作为数据挖掘方法的基本算法,采用训练与学习相结合实现空间数据的分类。文中用实例数据对系统性能、算法和规则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个适用的、可扩展的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工具,系统能够实现数据挖掘实时动态的交互控制,实现了数据挖掘过程的可视化、挖掘模型的可视化和结果的可视化显示、可视化思考、可视化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989.
薛瑞洁  熊杰  张月  王蓉 《现代地质》2023,37(1):173-183
针对传统反演方法存在的初始模型依赖、计算时间较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磁异常反演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大量磁异常体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产生样本数据集;接着借鉴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VGG-13设计了一种全新的VGG磁异常反演网络(VGGINV);然后使用样本数据集训练该网络,并优化网络参数;最后对理论模型和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演出磁异常体的位置和磁化强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泛化能力,能有效解决磁异常数据反演问题。  相似文献   
990.
贾公台金矿为甘肃党河南山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为探索深部矿化、寻找盲矿体,在贾公台矿段开展原生晕研究,建立原生叠加晕轴向分带,发现贾公台金矿具反向分带特征。说明该矿体深部存在多期次成矿作用。结合地井五方位测井,预测深部3 200 m标高以下存在盲矿体。深部钻探发现了厚度大、品位高的多层金矿体,新增金资源量12吨,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构造叠加晕结合地井五方位测井成功圈定贾公台金矿深部矿体的实践,对同类矿床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