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0篇
  免费   692篇
  国内免费   656篇
测绘学   1804篇
大气科学   474篇
地球物理   526篇
地质学   1550篇
海洋学   185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44篇
自然地理   354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367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51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classifying or inventorying potential mineral resources (as opposed to known mineral resources) pose specific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a conceptual mineral exploration model and GIS to generate mineral potential maps as input to land-use policy decision-making is illustrated. We implement the criteria provided by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model for nickeliferous-laterites by using a GIS to classify the nickeliferous-laterite potential of an area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Philippines. The spatial data inputs to the GIS are geological map data, topographic map data, and stream sediment point data. Processing of these data yields derivative maps, which are used as indicators of nickeliferous-laterite potential. The indicator maps then are integrated to furnish a nickeliferous-laterite potential map. This map is compared with present land-use classification and policy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high potential for nickeliferous-laterite occurrence in the area, but the zones of potential are in places where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prohibited. The prohibition was imposed before the nickeliferous-laterite potential was assessed by this study. Mineral potential classification therefore is a critical input to land-use policy-making so that prospective land is not alienated from future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2.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993.
GIS支持下区域土地资源分等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大农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论述了区域土地资源分等评价的方法和步骤.以安徽省为例,选择9个评价因素,在GIS支持下,用限制因素指数和模型进行土地分等评价,从而对研究方法作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94.
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与更新--以灵宝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我国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的应用,并结合实例研究,提出了更新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86年和1996 年两期陆地卫星TM 数据, 分析探讨了呼伦贝尔盟近十年来农牧业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计算耕地重心,分析了近十年来呼伦贝尔盟耕地的空间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十年来, 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很大, 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导致十年来呼伦贝尔盟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3.15 km , 耕地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 呼伦贝尔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 促进地区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鲍店煤矿主副井筒变形破裂,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经济损失巨大。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变形破裂乃第四系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所致,并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7.
观测、实验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豫北延津县,其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为:①抑制了风沙活动,防止了风沙危害;②恢复和提高了沙地生产力;③改善了沙地小气候。最终实现了土地风沙化的逆转。  相似文献   
998.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陆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陆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陆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陆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999.
东胜煤田矿区绿化初见成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剑雄 《中国沙漠》1996,11(2):207-209
本文介绍了矿区荒漠化土地对东胜煤田开发的危害, 东胜露天矿开发对该区荒漠化土地的影响, 以及为了保证东胜煤田顺利开发, 对矿区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现状。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滇西地质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润森  范健才 《现代地质》1993,7(4):394-401,T001
本文依据对云南西部保山、腾冲地区晚古生代丁家寨组、勐洪群含砾地层的研究,认为含砾地层属冰川成因,时限为中、晚石炭世的Baskirian期—Kasimovian期。其层位与西藏珠穆朗玛峰、阿里、拉萨地区及印度次大陆、泰国西部和马来西亚西部的冰成岩系均可对比。根据云南西部及邻区深部地质构造及澜沧江断裂的资料,论述了澜沧江断裂是一条超壳深的压性、压扭性深断裂,是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带。结合带以西属于冈瓦纳大陆,以东均属扬子大陆。两大板块的最终敛合时间可能在古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