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2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2015篇
测绘学   110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2215篇
地质学   5021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934篇
自然地理   62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327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86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介绍了精密全站仪进行结构测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某大型游泳跳水馆钢结构网架在张拉和加载试验中的变形测量实践,证明其具有作业简便、能够全面反映结构变形情况之优点,且精度较高,成果可靠。  相似文献   
92.
通过室内大型三轴实验,研究了吉林台水库爆破料在不同级配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了在一定击实功下爆破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细料含量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爆破料在不同级配和不同围压下应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关系及抗剪强度变化特性.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变化规律产生的原因,得出爆破料的抗剪强度随级配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3.
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分析是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文中对岩质边坡单一滑面的流变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反映这一变形机制的非稳定蠕变模型。特别是描述单一滑面边坡的非稳定蠕变破坏阶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结合一些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平顶山、郑州和南票三大矿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中高煤级烟煤和无烟煤的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的有机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构造应力有利于煤中氢发生化学环境转移,使脂肪烃含量相对减少、稳定的芳香烃含量相对增加,促进煤大分子结构缩合度和有序度增加。  相似文献   
95.
内蒙古中部重、磁场特征与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亚造山带中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普遍具有正εNd值,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同样具有正εNd值,并且其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与内蒙古中部十分相似。本文通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来研究内蒙古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别是下地壳的组成,试图探讨产生正£。值花岗岩的深部地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内蒙古造山带下地壳中可能存在与美国加里福尼亚类似的洋壳物质。此外,还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以确定蛇绿岩带的延展情况。由于在西拉木伦河附近存在切割至莫霍面的深断裂,结合地表出现的蛇绿岩带,故提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一线可能是内蒙古中部最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相似文献   
96.
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一直是地质学家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构成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与北阿尔金地块边界的巴什考供斜向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为例,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花岗岩变形前后不同变形强度构造岩的地球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确定等比线斜率,探讨韧性变形对岩石体积和成分变异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糜棱岩化过程中,糜棱岩化花岗岩体积亏损21%,花岗质糜棱岩体积亏损31%。质量平衡计算结果和等比线图表明,韧;陛剪切作用导致SiO2,流失量最大,A12O3、K2O及Ba、Rb、Sr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显示出较强的活动性,MnO、P2O5、Sc位于等比线上或附近,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岩石中活动组分的变异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动组分的变异是体.积亏损造成的。  相似文献   
97.
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源 《地质论评》2002,48(3):234-241
有关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涉及到有关建立界线层型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作者确信,乐平统的底界不可能建立在小间断上或层序界面上;不能被证实的点断成种事件也不能用来建立界线层型;定义种在连续演化谱系中首现的点位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必须考虑定义种的首现时期的居群特征,不能用定义种晚期的居群特征来确定GSSP的点位;定义种的定义不能任意改动,要保持分类的稳定。不能过高估计或只认为齿脊特征是区别晚二叠世舟刺分子的唯一标准。梅仕龙有关C. postbitteri和C. dukouensis两个种区别特征的争辩是无用的,因为本文作者所使用的区别这两个种的标准正是梅仕龙等(Mei et al, 1994)所提出的。现在没有必要为维护自己的界线定义或点位而修改有关种的定义。原来有关这两个种的定义和区别特征是科学的。本文作者鉴定的C. dukouensis (Wang, 2000a, p1. 2, figs. 1~8)是正确的,符合原来的定义。乐平统底界定义应当是严格的科学的。金玉玕等(Jin et al, 1994, 1998)从来没有提到更谈不上“反复讨论”了C. doukouensis的“首现”(梅仕龙,本期)。虽然提到(C. postbitteri的首现,但由于C. postbitteri的先驱种不清,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乐平统底界的科学而严格的定义应是:在Clarkikina postbitteri—C. duk  相似文献   
98.
青藏公路路基变形分析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为研究青藏公路多年冻土人为上限在退化过程中对路基变形产生的影响过程和程度, 在唐古拉山以南选择了3处具有代表性的路面进行了为期2 a的路面变形观测. 资料表明, 在多年冻土人为上限退化过程中随着公路路基结构、冻土类型的不同, 路基变形从冻胀和融沉过程、冻胀量和融沉量、发生的时间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采用半挖半填结构产生的路基变形最为剧烈, 在含冰量相对少且采用较高路堤结构的地段路基变形过程相对平缓. 同时结合探地雷达的勘察结果对路基下的融化区、多年冻土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多年冻土人为上限的下移、地下冰的融化会在多年冻土人为上限以上的地质体中导致较强烈的层间错动和扰动.  相似文献   
99.
Creation of pathways for melt to migrate from its sourc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for transport of magma to the upper crust. To test the role of different dehydration‐melting rea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rmeability during partial melting and deformation in the crust, we experimentally deformed two common crustal rock types. A muscovite‐biotite metapelite and a biotite gneiss were deformed at conditions below, at and above their fluid‐absent solidus. For the metapelite, temperatures ranged between 650 and 800 °C at Pc=700 MPa to investigate the muscovite‐dehydration melting reaction. For the biotite gneiss, temperatures ranged between 850 and 950 °C at Pc=1000 MPa to explore biotite dehydration‐melting under lower crustal conditions. Deformation for both sets of experiments was performed at the same strain rate (ε.) 1.37×10?5 s?1. In the presence of deformation, the positive ΔV and associated high dilational strain of the muscovite dehydration‐melting reaction produces an increase in melt pore pressure with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etapelite. In contrast, the biotite dehydration‐melting reac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dilational strain and during deformation and partial melting of the biotite gneiss melt pore pressure builds more gradually. Due to the different rates in pore pressure increase, melt‐enhanced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reflect the different dehydration melting reactions themselves. Permeability development in the two rocks differs because grain boundaries control melt distribu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in the gneiss. Muscovite‐dehydration melting may develop melt pathways at low melt fractions due to a larger volume of melt, in comparison with biotite‐dehydration melting, generated at the solidus. This may be a viable physical mechanism in which rapid melt segregation from a metapelitic source rock can occur. Alternatively, the results from the gneiss experiments suggest continual draining of biotite‐derived magma from the lower crust with melt migration paths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nisotropies in the protolith.  相似文献   
100.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southern sector of the Aeolian archipelago are investigated. A study on the ground deformation, measured over the last 20 years in the trilateration geodetic network between the islands of Vulcano and Lipari, has been conduct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s and the uniform strain tensor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real dilatation and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deduced by precise levelling, allow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phases associated both with the regional dynamics and the local volcanic context of the area. These phases, however, appear to b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llows to constrain the predominance of a roughly E–W trending extension and a N–S contrac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This regime is consistent with right-lateral movements along a NW–SE striking faul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