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4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615篇
测绘学   1794篇
大气科学   472篇
地球物理   505篇
地质学   1482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34篇
自然地理   35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302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374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441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依据区域气候模式RIEMS2.0输出的3 km高分辨率数据和站点降水记录分析了中国西北黑河流域降水的动力降尺度和统计—动力降尺度问题,检验了多种因子组合下多元线性回归(MLR)和贝叶斯模式平均(BMA)降尺度模型,评估了降尺度降水的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方差百分率及“负降水”偏差率等方面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降水相关系数最高,误差也最大,降水方差达到观测值的1.5~2倍;除相关系数外,统计—动力降尺度模型的几个统计特征均最优,纯统计模型次之。检验表明,仅用700 hPa位势高度场、经向风和比湿等构建的统计降尺度模型估计的站点降水相关系数较低,均方根误差也较大。当在统计降尺度模型中引入模式降水因子后站点降水的估计得到明显改善,其中MLR类模型的降水相关系数和方差百分率均明显高于BMA类模型,均方根误差二者相当,但前者“负降水”出现频次明显大于后者,“负降水”偏差主要出现在降水稀少的冬半年及黑河中、下游干旱或极端干旱区,上游出现频率较低,其中MLR类模型“负降水”出现频次明显高于BMA类模型,后者仅出现在黑河中、下游地区。包含模式降水因子的统计—动力降尺度模型能减少“负降水”出现...  相似文献   
99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目前研究全球及区域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城镇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本文通过其一研究区内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获取了2007~2016年10个时相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通过不同的预测模型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及比较,根据相应的最优预测方法预测了2017~2019年南昌市各土地类型的数据,由此研究并探讨了南昌市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993.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区,利用2014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提取该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结合经济、交通、生产耗能等基础统计数据,构建碳-氧平衡分析模型,对2014年碳氧收支量进行了研究,并对碳-氧平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2014年碳平衡系数为-0.049,氧平衡系数为-0.503。由于成都市东中西部社会活动功能差异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不均,导致成都市19个行政区的碳氧平衡差异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降低碳释放、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态空间格局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可为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国土移动地图系统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依托,基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布的数据服务进行开发,供国土系统各单位使用,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数字城市的建设成果,大力促进国土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本文旨在探讨实现该系统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研究目的:"三旧"改造项目改造后效益评价是对改造后的项目进行有效性、合理性、节地率等方面的定量化评价。研究方法:通过评价指标及权重录入、评价模型建立、评价结果展示输出,建立评价数学模型。研究结果:建立"三旧"改造项目改造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对部分已完成改造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研究结论:构建了"三旧"改造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三旧"改造效益,对改造后的项目进行有效性、合理性、节地率等方面的定量化评价,给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具体问题紧密联系生产单位实际情况,在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流程进行了分析,以GTIS软件为平台,阐述了一个适用于生产单位的数据库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97.
针对传统土地评价不精准的问题,本文在传统的土地评价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要素综合评价的模型构建方法,重点研究了主、客观评价因子以及相关权重确定原则,通过构建土地多要素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桂林市会仙镇为例,实现了基于多要素权重的土地评价。  相似文献   
998.
Automatic change detection of land cover features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remote sensing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for its applications viz. urban planning and monitoring, disaster assessment etc. In the present study, a change in detec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image morphology that analyses change in the local image grids is proposed. In this approach, edges from both the images are extracted and grid wise comparison is made by probabilistic thresholding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analysis for identifying change area.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that the temporal images used in the change analysis need not be radiometrically corrected as analysis is based on edge extractions. The grid-based analysis further reduces the error, which might have been introduced by image mis-registr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is validated by finding the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linear land cover features in parts of Kolkata city, India using three different image data-sets from LISS IV, Cartosat-1 and Google earth having varied spatial resolutions of 5.8 m, 2.5 m and about 1 m,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accuracy in identifying changes is found to be 64.82, 73.86 and 80.93% for LISS IV, Cartosat-1 and Google earth data-se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9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LULCC) dynamics using 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clu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in order to identify potential LULCC hot spots in the Pune region. LULCC hot spot classes defined as new, progressive and non-progressive were derived from Gi* scor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gressive hot spots have experienced high growth in terms of urban built-up areas (20.67% in 1972–1992 and 19.44% in 1992–2012), industrial areas (0.73% in 1972–1992 and 3.46% in 1992–2012) and fallow lands (4.35% in 1972–1992 and ?6.38% in 1992–2012). It was also noticed that about 28.26% of areas near the city were identified as new hot spots after 1992. Hence, non-significant change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non-progressive after 1992.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LULCC hot spot mapping through the integrated spatial statistical approach w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analysing the direction, rate,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LULCC.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许多城市以开展"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以期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但是,大部分地区实践的"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侧重于多规空间数据展示和协同审批等方面,而对面向土地规划管理方面并无相关应用.本文首先尝试对土地规划管理与多规合一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梳理出面向土地规划管理的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建设思路;最后重点研究解决了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建设用地选址预审、土地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功能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