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59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97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85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荣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2012,31(3):232-241
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 结合多普勒雷达观测、 地面自动站、 风廓线仪、 加密探空等非常规观测资料, 对北京地区2011年8月9日局地雷暴的新生和增强机制进行了较精细的分析。结果表明: 该过程是一次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局地强对流雷暴大风过程, 环境场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CAPE达2 798 J·㎏-1), 地面高比湿带(>20 g·kg-1)在山前聚集, 城区西部山前存在一较强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 前期大气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对流发生发展; 上游移进北京的强雷暴受地形强迫作用影响, 其产生的冷池出流被抬高, 冷空气叠加在地面γ中尺度热辐合中心之上, 使山前局地大气层结更不稳定, 另一方面, 强冷池出流产生的边界层高层偏北风与近地面弱的偏南风构成有利于对流新生的垂直风切变, 地面热辐合中心、 边界层热力和动力不稳定的增强共同作用是局地雷暴新生的主要机制; 上游冷池出流边界(阵风锋)伴有的强温度梯度和边界层辐合上升运动是原有局地新生雷暴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 多单体雷暴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是局地雷暴得以持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2.
赵延庆 《岩矿测试》2008,27(1):69-70
采用微型氢化物发生装置-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焊锡料及纽扣电池中的汞.在酸性介质中,用硼氢化钾将汞离子还原为汞原子,用载气将汞蒸气导入石英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波长253.7 nm处进行测定.选择了实验条件,对共存离子的干扰等进行了考察.方法的检出限为0.34 ng/mL,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加标回收率为94.4%~104.7%.  相似文献   
93.

利用自动站雨量、NCEP/NCAR 1°×1°间隔6 h再分析数据、卫星TBB等资料, 对2014年7月13-17日贵州铜仁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稳定贝加尔湖阻高东侧低涡槽后的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在贵州北部交汇, 使得该区上空大气出现持续的不稳定。同时, 高层反气旋环流与低层低涡切变之间, 形成低层上升、高层下沉的垂直环流结构, 进一步加强了对流不稳定系统的发展; 随着干冷空气的不断入侵, 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几次快速释放, 并通过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及辐合而再次重建, 从而导致持续性暴雨的形成。低层低涡系统及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 及低层水汽的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 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这样的大气环流形势下, 利于不同区域生成的强对流云团反复影响铜仁, 形成持续性暴雨。加上地形阻挡、抬升和喇叭口地形收缩作用, 进一步增强了局地极端强降水形成。

  相似文献   
94.
羽状流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起到了间接指示作用,为研究冷泉活动区气泡羽状流产生的地震响应,需建立符合实际羽状流特征的模型。为此,参考实际羽状流赋存状态,结合含气泡水体特征,在已建立模型基础上,从羽状流气泡的垂直运移规律、分布特点及羽状流外观特征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先后获得3个羽状流模型,最后的模型Ⅲ更接近实际羽状流赋存特征。通过与实际羽状流的对比,讨论分析了模型Ⅲ的合理性,并得出结论:所建模型体现了实际羽状流气泡的本质特征,并包含了更为复杂的气泡含量变化,可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羽状流地震响应特征,也为气泡羽状流的地震识别及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间的关系,对加拿大13个省代表性测站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寻找海洋表面温度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另外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年平均温度、日降水量与地球吸热、散热、海表面温度、当地纬度间的关系,预测未来25年气候的变化,并建立了"极寒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温度、降水量普遍较低,同经度地区的温度差异较小且降水量变化不大;加拿大地区温度呈周期性变化,符合北半球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大西洋的东部与其他海洋的温度是反相关的,西太平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极寒天气"出现频率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局地极寒现象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并不矛盾。本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全球变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combined studies in the areas of the occurrence of gas-fluid emanations in the water column, on the seafloor, an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ary sec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slope of Sakhalin Island (Sea of Okhotsk). The phenomena typical of methane seeps we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the presence of acoustic anomalie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ethane in the water and sediments, and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sedimentary section (the textur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character of the mineral inclusions and gas hydrate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component composition of the gases (including the accompanying gas hydrates), which is almost free of heavy hydrocarbon homologues of methane; the light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methane and carbonate concretions; and the low temperatures of the near-bottom water and sediments sugges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numerous methane emanations is related to gas generation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No evidence was found for the existence of a deep center of gas formation within the seafloor area considered. Typical submarine mud volcanic edifices were also not found.  相似文献   
97.
Seafloor pockmark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ubmarine methane seepages and slope instabilit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marine pockma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instabilities and climate changes,here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ockmarks i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shaping factors.Most of pockmarks occur along active or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during the last 25 kyr B.P..Circular and ellipse are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pockmarks,whereas pockmarks in a special crescent or elongated shape are indicators of slope instabilities,and ring-shape pockmarks are endemic to the gas hydrate zones.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s based on the pockmarks in the high latitudes formed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periods,and the rol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seafloor evolution should be elucidated.In addition,the feature of pockmarks at their early stage(e.g.,developing gas chimneys and gas driving sedimentary doming)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ckmarks and mass movements,mud diapirs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s of rapid methane release from submarine sediments o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contents.  相似文献   
9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气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公路交通决策气象服务关注的气象要素、产品类型和时段、服务改进方向等需求进行了调研。利用专家评分法对调查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提升公路交通决策气象服务能力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专家对现有公路交通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公路交通决策气象服务在公路运输、运行调度、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作用明显;行业领域不同需求的气象要素有所不同,交通部门专家对公路积雪、降雪、霾等要素给出的需求权重值明显高于气象部门专家给出的;不同类型的决策服务产品关注的气象要素和时效也有所不同,其中,监测类产品对低能见度、道路积雪要素最为关注;预报类产品对雨雪和大雾要素最为关注;预警类产品对大雾最为关注;而影响评估类产品对低能见度最为关注。监测类产品主要关注逐小时时段;预报和预警类产品重点关注未来3—12 h时段;而影响评估类产品主要关注日、月、季度时段。  相似文献   
99.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阿荣旗2008年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常规预报产品资料,对2008年5月27日阿荣旗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今后本地春季透雨预报思路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