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5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刘辉  范可 《大气科学》2014,38(3):469-483
本文评估了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新发布的20世纪再分析资料(20CR)对欧亚季节环流气候平均态和气候变率及中国东部气温降水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20CR再分析资料对欧亚地区四季环流气候平均态刻画能力与NCEP2资料的相比,均呈现北部中高纬度系统性偏高,南部中低纬度系统性偏低的特点,导致描绘的东亚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这可能与20CR资料在极地海岸地区海冰资料处理时产生的差错有关。与中国东部的站点资料对比则显示20CR对我国东部气温的刻画偏低,而对降水的刻画偏高,站点相关性气温好于降水,东南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平均场和空间相关场结合来看,秋季气温和降水20CR与站点观测资料吻合最好。20CR资料较好地刻画近百年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候指数(北极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东亚冬季风、阿留申低压等)的年际变率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很好地刻画了阿留申低压1970年代末的年代际增强,西伯利亚高压1970年代末的下降和1990年后的上升趋势及北太平洋涛动、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指数1970年代末期由负位相到正位相的年代际转变。  相似文献   
362.
根据龙川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方程、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龙川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川县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20 6℃/年;四季度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下半年气温上升趋势大于上半年;极端高温天气日数呈现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气日数呈现下降趋势,极端低温日数下降趋势明显大于极端高温日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63.
利用饶平1961—2010年气温资料,通过线性拟合、M-K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饶平近50年气温变化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饶平气温显著上升,增温速率为0.017 6℃/年,在1995年发生增温性突变,突变前后平均上升0.7℃。近50年秋冬季增温速率明显大于春夏季;冬季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其他季节都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秋冬季突变前后增温大于春夏季。气候变暖对饶平极端气温及高温(低温)日数的影响:高温日数在1994年发生增加性突变,近50年来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低温日数在1983年发生减少性突变,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小波分析得出饶平年平均气温在不同时段存在准6、13、20、28年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364.
Abstract

The magnitudes of the largest known floods of the River Rhine in Basel since 1268 were assessed using a hydraulic model drawing on a set of pre-instrumental evidence and daily hydrological measurements from 1808. The pre-instrumental evidence, consisting of flood marks and documentary data describing extreme events with the customary reference to specific landmarks, was “calibr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instrumental series for the overlapping period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of evidence (1808–1900). Summer (JJA) floods were particularly frequent in the century between 1651–1750, when precipitation was also high. Severe winter (DJF) floods have not occurred since the late 19th century despi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Six catastrophic events involving a runoff greater than 6000 m 3 s‐1 are documented prior to 1700. They were initiated by spells of torrential rainfall of up to 72 h (1480 event) and preceded by long periods of substantial precipitation that saturated the soils, and/or by abundant snowmelt. All except two (1999 and 2007) of the 43 identified severe events (SEs: defined as having runoff > 5000 and < 6000 m 3 s ‐1) occurred prior to 1877. Not a single SE is documented from 1877 to 1998. The intermediate 121-year-long “flood disaster gap” is unique over the period since 1268. The effect of river regulations (1714 for the River Kander; 1877 for the River Aare) and the building of reservoirs in the 20th century upon peak runoff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one-dimensional hydraulic flood-routing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anthropogenic effects only partially account for the “flood disaster gap” suggesting that variations in climate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explaining these features.

Citation Wetter, O., Pfister, C., Weingartner, R., Luterbacher, J., Reist, T., & Trösch, J. (2011) The largest floods in the High Rhine basin since 1268 assessed from documentary and instrumental evidence. Hydrol. Sci. J. 56(5), 733–758.  相似文献   
365.
基于1962-2020年南澳县气象观测站的逐降水日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线型趋势、多项式拟合、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南澳县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①南澳县暴雨日数与年暴雨降雨量、年降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年平均暴雨日 数 6.3 d,以0.013 d/年的速率略增加,暴雨日数存在12年的周期变化.②南澳县平均暴雨强度为8...  相似文献   
366.
利用1963—2012年广宁县逐年、逐月日照,日照百分率,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低云量,降水量,轻雾、雾、烟、霾,风速,日照百分率≥60%、日照百分率≤20%等经过严格的筛选、审核,质量可靠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广宁县日照时数的年、季节、月份变化趋势,同时重点分析了日照时数与总低云量、霾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宁县50年的年、季、月日照时数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是低云量和霾日数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67.
为解阳江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做好阳江气候降水预测,利用Motlet小波分析理论、Mann-Kendal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阳江单站57年(1953—2009年)6月到8月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夏季降水经历了3个阶段,由降水逐渐增加时期变化到相对干旱时期,再到现阶段降水年际变化大;主要的降水周期为7—8年,1963年是降水的突变点;小雨量级降水为主要降水类型,在1980年以来阳江夏季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逐渐增多,而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是降水量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368.
利用2016—2020年粤港澳闪电定位数据和广东86个国家地面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地闪频次和地闪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闪与降水量、强降水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逐月地闪频次与降水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在6和8月,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95。日变化中,地闪频次高值集中在12:00—20:00,占比为61.4%;地闪频次与逐时雨量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两者相关系数0.90。(2)地闪密度大值区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递减,中心值达到33次/(km2·年)以上;地闪强度分布与地闪密度相反,地闪密度大的地区,其平均地闪强度小。(3)全省大部分地区地闪密度与降水量、强降水频次相关性强,而在粤东及粤北地区相关性较差。相较于降水量,地闪密度大值区与强降水频次的相关性更好;而地闪强度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比其与强降水频次相关性要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