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820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4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994年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兴芳 《气象》1995,21(12):3-7
对1994年副高的异常气候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4年副高强度异常强,季节性北跳早,盛夏位置稳定北,副高的这些特点除了气候背景的影响外,主要与海气相互作用有关。同也,也讨论了副高异常对海温距平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 II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 II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 II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 II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 II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 II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 II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 II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3.
The St.16 core obtained from the Academician Ridge of Lake Baikal in eastern Siberia may span about 260 000 years, and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re samp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quatic paleoproductivity and climatic change. The median of grain size, grain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fluctuate synchronously. They also are connected with change in the abundance of biogenic silica (diatoms).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high aquatic productivity periods around interglacial periods (MIS 5 and 7; 70 000-125 000 yr B.P. and 180 000-250 000 yr B.P.). Comparatively large clastics were transported from outside of the lake through various routes (ice rafting, etc.) in addition to fluvial routes during the glacials or 'stadials. There are ca. 20 000 yr, 40 000 yr and 100 000 yr periods in the variation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 three Milankovitch parameters of solar insolation.  相似文献   
114.
胡鹏  黄观文  张勤  燕兴元  李哲 《测绘学报》2020,49(5):557-568
利用GNSS三维水汽层析技术全天候地获取高时空采样率的水汽垂直分布信息,已成为GNSS气象学中一大研究热点。当前,基于单一导航系统的传统层析方法存在观测数据利用率低、观测分布不均等不足。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顾及边界入射信号的多模水汽层析方法,采用香港CORS网观测数据和无线电探空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详细分析边界入射信号和多模层顶信号的引入对层析水汽结果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GPS层析方法,本文采用的融合两类多模层顶信号和边界入射信号的新水汽层析方法,兼备边界入射信号和多模层顶信号的优点,可得到更高精度和更可靠的三维水汽信息。  相似文献   
115.
Fossil beetles and pollen were examined from an intermorainal bog at Puerto Edén, Isla Wellington, Chile (latitude 49°08'S, longitude 74°25'W). Wood from near the base of the section has an age of 12 960 ± 150 yr BP. Occurrence of flightless beetle species in the basal peat sample is evidence that some members of the biota survive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n refugia.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hilean Channels were entirely ice-covered is incorrect. Plants and insects that invaded the deglaciated terrain were those of an Empetrum heathland in which patches of Nothofagus forest were restricted to sheltered locations. The climate supporting the heathland is inferred to have been windier and probably dri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 day. From 13 000 yr BP to 9500 yr BP Nothofagus forest expanded, possibly in response to less windiness and more available moisture. Neither the fossil beetle nor pollen data support a return to significantly colder conditions between 11 000 and 10 000 yr BP at the time of the Younger Dryas Stade. From 9500 to 5500 yr BP the climate was as wet as that of the present day, based on an increas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llen of moorland plants and of aquatic beetle species. From 5500 to 3000 yr BP the climate was drier, as indicated by the expansion of Empetrum heath and the reduction in mesic habitats. From 3000 yr BP to the present-day mesic habitats dominated as the climate returned to a wetter mode. The alternatively wetter and drier episodes are attributed to latitudinal shifts in the position of storm tracks in the belt of Southern Westerlies.  相似文献   
116.
近50年汾河上中游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海凤 《水文》2006,26(5):72-75
以汾河上中游干流水文站近50年的气象水文资料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径流、降水和气温三者之间变化规律以及区域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了蒸发的加剧,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汾河干流径流量的减少。预估暖干气候条件下引发干旱灾害的可能性将增强。  相似文献   
117.
黔东南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地形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60~2000年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黔东南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其活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暴雨有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准15年的周期变化,并与贵州降水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同位相;存在两个暴雨多发中心,夜间暴雨较多。黔东南暴雨地域分布极为复杂,局地性暴雨较多,这与黔东南特殊地形有着密切关系,地形因素是影响黔东南地区暴雨的重要原因,对形成上述特征的气候学成因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8.
用当前降水和蒸发因子以及前期降水因子定义了黔东南夏季旱涝指数,用此指数计算了黔东南1971~2000年的夏旱指数,同时对各年的夏季旱涝进行了定级,检验证明,此指标对黔东南夏季旱涝等级的划分比日常业务中使用的降水百分率对黔东南夏季旱涝的等级划分更符合实际情况。讨论了黔东南夏季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结论:①夏季干旱主要出现在7~8月,6月干旱较轻,7月重旱出现的概率最大,8月次之;②20世纪70年代干旱主要出现在7月,80年代整个夏季均少雨干旱,以中等以上干旱为主,90年代降水较多,没有重旱出现;③黔东南州的夏季干旱,东南部出现的概率最大,西北部最小;但7月干旱多出现在东北部地区,8月的干旱西北部和东南部多于西南部和东北部。  相似文献   
119.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相似文献   
120.
内蒙古额济纳旗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实地调查,将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中低山区、冲—洪积平原、湖积盆地及风成地貌。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组成的沉积物年龄测定和分析,初步认为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构造抬升形成苏泊淖尔级湖积阶地;早更新世末(750±60kaBP),发生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活动,形成东、西居延海间的台地;另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记录发生在中更世末—晚更新世初,即149±60kaBP之后,形成黑城冲湖积台地;苏泊淖尔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属气候干旱湖泊萎缩形成的气候阶地,阶地沉积物中保存的古风成砂丘,表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气候一度恶化。天鹅湖湖积阶地的形成表明5000a之后一段时间,气候相对适宜;全新世中后期,气候波动强烈,1200aBP出现一次丰水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