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8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953篇
测绘学   394篇
大气科学   2694篇
地球物理   802篇
地质学   1773篇
海洋学   897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442篇
自然地理   192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317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38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 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 其中桡足类最多, 达83种, 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 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 桡足类占总丰度的51.08%, 其次是浮游幼虫(16.30%)、浮游被囊类(13.22%)和毛颚类(7.70%)。浮游动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丰度在岛屿和环礁之间以及环礁的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均存在差异; 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在东岛、玉琢礁和华光礁较高, 而在七连屿和北礁较低; 5个环礁向海礁坡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和丰度皆高于潟湖区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岛礁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两个聚群(相似水平85%); 岛屿近岸及环礁的潟湖群落(Ⅰ)和岛屿远岸及环礁的向海礁坡群落(Ⅱ); 两个聚群浮游动物组成差异较显著(r=0.832, p<0.001); 前者的种数、多样性指数、总丰度和主要浮游动物类群如桡足类、毛颚类和浮游幼虫的丰度显著低于后者。环礁潟湖区和向海礁坡区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环境差异可能是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3.
在分析国内外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双台河口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利用1988年、2001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内湿地景观类型的变化特点,以及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7年,研究区内以天然湿地为主,但天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比重从72.68%降到56.64%;人工湿地面积比重逐渐上升,从2.93%上升到11.86%,增加量为1988年人工湿地面积的3.04倍;非湿地面积的比重从24.38%变化到31.50%。人为因素已成为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64.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于ArcGIS 9.2和Fragstats 3.3,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基础,选择合理的景观指数,对富源县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耕地和林地是构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主体,各地类较分散,但破碎度不大,总体反映富源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65.
Abstrac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resultant surface pressure patterns are important discussion topics in many introductory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earth science courses. In the past, summary materials developed to aid in teaching these concepts have used a north-south oriented meridional cross-section of the troposphere (e.g., the three-cell model). We suggest that while the Hadley Cell model works well for the tropics, an alternative depiction incorporating two map views should be used to present a more meaningful view of the mean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a tropical cross-section map and an extra-tropical map will assist students in learning about first-order mo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966.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co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major disaster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occurren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asters varied and spatial pattern at provincial level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s well.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 of disaster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sses was no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frequency. The reasons are: (1) the hazard-formative environments which,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isas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 the 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Number of deaths was usually large in areas where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business were relatively develop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disaster losses is an evitable result of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967.
以5个保护区为例来探究外来入侵植物与环境及人为因子间的关系。利用CCA分析了环境变量与外来入侵植物丰度的关系,采用了多元回归得出了与外来入侵植物最为相关的环境与人为因子。结果显示,从泰山自然保护区到丰林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别为25种、12种、13种、5种、5种,沿着包括纬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降雨量等环境因子强度的降低而下滑。而同时,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度增强而增加。从起源上来看,热带成分从31%降至0,而北美起源的植物则逐渐增加。从科的组成上看,五个自然保护区中均有菊科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15%、33%、36%、 40% 和20%,显示了其世界广布的特性,而其他科属入侵植物的分布并不均衡。从生活型上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及利用喜好的驱动。  相似文献   
968.
受各种地理环境要素的制约,地形复杂区域产品、能源、生产工具等物质的流通阻力较大,建立基于阻力最小的物质流通网,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GIS软件为分析平台,选择地形复杂的金沙江流域中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等为物质流通阻力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及灰色关联等评价方法,建立区域内阻力最小的物质流通虚拟网络。在该网络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内各城市的物质流通性,探讨出建立地形复杂地区最佳物质流通虚拟网络的方法。物质流通虚拟网络可为区域内道路、管道、电网的最佳线路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城市间物质流通性分析结果可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9.
苏州下垫面格局演变及其局地热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苏州为研究区域,选择1986年Landsat TM、2006年Landsat 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提取下垫面类型和地表温度,研究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并在适宜粒度下分析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而研究其与热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20多年来景观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与景观多样性变大,而聚集程度变低,热场变异指数增大区域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更为明显,这说明下垫面格局演变对热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70.
程占红  赵蒙 《干旱区地理》2012,35(4):578-586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计算物种的多样性指数、科属、区系、生活型和生态型特征,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对五台山旅游干扰下植物多样性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理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作用下,各类植被景观区表现出一定的格局规律。在排序图上,以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为主的Ⅲ区、Ⅳ区和Ⅶ区位于左侧,以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为主的Ⅰ区、Ⅱ区、Ⅵ区和Ⅴ区位于中间,仅有乔木层的Ⅸ区位于右侧。坡位、海拔和旅游影响系数与DCA第一轴和第二轴的相关性均较大,说明这3个因子对植物多样性的格局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有益于五台山景区的生态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