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5篇 |
免费 | 738篇 |
国内免费 | 3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9篇 |
大气科学 | 26篇 |
地球物理 | 785篇 |
地质学 | 1438篇 |
海洋学 | 141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151篇 |
自然地理 | 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12篇 |
2016年 | 110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32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18篇 |
2005年 | 106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地块北缘雅干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制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位于阿拉善北部中蒙边境地区的雅干花岗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为283.2±2.2Ma (n=14,MSWD=0.016).该花岗岩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2含量(66.96%~70.71%),和较高的A12O3(15.05%~16.05%)和(Na2O+ K2O)含量(7.24%~9.19%),且岩体钠含量稍高(Na2O/K2O>1).雅干花岗岩体总体上表现为高钾钙碱性及偏铝质-过铝质的特征.岩体稀土元素总合量为101.9×10-6~133.1 ×1O-6,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中,岩体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中等程度-强烈分异,同时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 =0.59 ~0.77);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岩体表现为亏损Nb、Ta、P、Ti,富集Ba、Rb、Cs、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岩体同位素特征则表现为具有高的(87 Sr/86 Sr)i值(0.707654 ~0.710235)以及负εNd(t)值.根据雅干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相关的沉积建造特征,可推断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表明古亚洲洋在阿拉善地块北缘北部地区的分支于早二叠世(283.2 ±2.2Ma)之前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笔者对大兴安岭和燕山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研究,对张文佑先生提出的“断块构造”的力源机制作进一步的探讨。大兴安岭中生代不同深度的两种作用同时控制着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即软流圈底辟体上涌与陆缘剪切走滑的共同作用--可称之为构造-岩浆活动的二元机制,其中前者起主导作用。燕山地区中生代的断陷和隆起,是在岩石圈断裂继承性活动的基础上,在地幔物质上升和参与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中深部作用也是主导性的。 相似文献
14.
强震活动状态分析与研究是地震形势跟踪分析的重要基础,以频次的角度分析和探讨青藏块体的强震状态特征,研究表明,青藏块体存在强震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特征,已经历5个平静与活跃交替活动的状态过程.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块体强震活动已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部分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近两年在安徽池州马头矿区的工作成果。通过对马头矿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主要地质特征分析,结合下冲矿段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矿(体)带的规模、产状、形态及其特征的分析和总结,并与国内外斑岩型铜钼矿床典型特征进行对比,探讨了马头矿区的控矿构造与成矿之间的关系,为整个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面阵影像与线阵影像之间存在的尺度、旋转等几何差异所导致的难以高效获得稳定可靠匹配点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稳健的面阵影像与线阵影像匹配方法。算法分为3个阶段:(1)对影像进行尺度、旋转预处理,消除影像间的尺度和旋转差异;(2)用Harris算子提取特征点,进行逐层金字塔匹配,在最底层影像上进行最小二乘匹配获取精匹配点,利用随机抽样一致算法获取准确性较高的匹配点;(3)对准确性较高的匹配点分区,构建4块匹配区域,根据每块区域的匹配点计算重心,以此4块区域的重心作为匹配基准点和基准方向,重约束初始匹配结果。通过多组面阵影像与线阵影像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后续空中三角测量及相关应用提供可靠的匹配点。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earth dams affected by the 2001 Bhuj Earthquak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of 7.6 (Mw 7.6) occurred in Bhuj, India on January 26, 2001. This event inflicted damages of varying extents to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to moderate size multi-zone earth dam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Some of the distress was due to the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alluvium in foundation. Liquefaction was relatively localiz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se dams because the earthquake struck in the middle of a prolonged dry season when the reservoirs behind these dams were nearly empty and shallow alluvium soils underneath the downstream portions of the dams were partly dry. Otherwise, liquefaction of foundation soils would have been more extensive and damage to these dams more significant. Six such dams have been examined in this paper. Four of these facilities, Chang, Shivlakha, Suvi, and Tapar were within the 50 km of epicenter region. These dams underwent free-field ground motion with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between 0.28g to 0.52g. Of these Chang Dam underwent severe slumping, whereas Shivlakha, Suvi, and Tapar Dams were affected severely especially over the upstream sections. Fatehgadh Dam and Kaswati Dam were affected relatively less severely. Foundation conditions underneath these dams were first examined for assess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A limited amount of subsurface information available from investigations undertaken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the foundation soils within the top 2.0 to 2.5 m underneath these dams were susceptible to liquefaction, Bhuj Earthquake did not trigger liquefaction because of lack of saturation of these layers underneath the downstream portions of these dams. These dams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a simple sliding block procedure using appropriate estimates of undrained soil strength parameters.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for these structures were found to b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19.
抚顺矿区城市下压煤面积6km^2,煤炭储量23901.5万t。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煤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煤层气含量高(9.81~24.53m^3/t),煤层中大空隙多,透气性好,渗透率较高(0.24~3.60mD)。煤层直接顶板为厚100m左右的致密油页岩,底板为泥岩、凝灰岩,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根据矿区多年测试资料,采用容积法得出区内煤层气资源量为30.53亿m^3。综合开发煤层气资源符合东北老矿区的实际,其将为复苏东北重工业基地提供有效的洁净能源。 相似文献
20.
利用背景噪声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南缘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分布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南部周缘地区的53 个宽频带地震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采用双台互相关计算
方法由背景噪声提取瑞利波格林函数,经时频分析获得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分别计算了汾渭地堑、秦岭北缘、鄂
尔多斯块体内部和六盘山地区4 个不同构造区的平均频散曲线,进而反演了各构造区的地壳上地幔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结
果显示:地壳厚度在汾渭地堑为34 km,在秦岭北缘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均为40 km,在六盘山地区最厚,达49~50 km;相
应的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分别为4.20,4.2,4.30 和4.15 km/s;地壳内结构浅部特征差异最大,在地壳中部六盘山地区的速
度较低,下部地壳不同地区的波速较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