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郑州市地铁1号线、2号线周边11个典型社区的居民调查数据,对地铁开通前后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从职业、收入和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地铁沿线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铁1号线开通后人均通勤碳排放减少18%,地铁2号线开通后减少43%;(2)不同职业类型的居民在地铁开通后通勤碳减排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公司职员、其他、工人、公务员;(3)居民收入与通勤交通碳排放量成正相关,与地铁开通后的碳减排比例呈负相关;(4)居民通勤碳减排率与居住地到最近地铁站的距离成负相关,地铁开通后距离地铁站为0~1,1~2,2~3 km的小区人均通勤碳排放减少率分别52.76%,41.12%,24.36%。 相似文献
22.
用偏光显微镜和图像处理软件对黄土颗粒形态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用激光粒度仪测量黄土的粒度分布。结果表明:郑州地区黄土中颗粒的一般呈次圆状-圆状,具有较高的圆度和球度;矿物组合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但郑州黄土中石英/长石比值和C/F (10 μm)值高于关中黄土;郑州黄土粒度峰值集中在50~80 μm且曲线形态较陡,而关中黄土粒度峰值在20~40 μm且曲线形态较缓。综合分析认为,郑州地区黄土可能来源于孟津以东的黄河冲积扇,应属于近源黄土。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依据郑州北郊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水源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中深层地下水补给量为7152m3/d,排泄量为7134m3/d,均衡差为18m3/d;开采条件下,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量为46301m3/d,排泄量为46320m3/d,均衡差为-19m3/d。 相似文献
24.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自然及地质背景条件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设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郑州市的1945 km2海绵城市规划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达到的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分析地表植被、地形坡度、包气带及含水层等海绵特性,构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地质适宜性好的区域面积占规划区的3.83%,适宜性较好区域占33.12%,适宜性中等区域占54.05%,适宜性差区域占9.00%;郑州市规划的12个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有2个覆盖不适宜建设区,分布在龙湖片区西北部和双鹤湖片区;航空港区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天然条件,建议在东湖节点周围规划海绵重点建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对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5.
根据区域地质条件,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基岩标建标场地选择在淮河西路与西三环交叉口东南600 m的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内,建标深度为732 m。地质鉴别孔孔深780 m,孔径108 mm,全孔取心钻进,施工的重点是保证岩心采取率,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进,根据钻进层位的岩性不同配置不同特性的泥浆;基岩标标孔孔深780 m,孔径311 mm,施工的控制目标是孔身质量和垂直度。采用三牙轮钻头宝塔式钻具组合不取心钻进施工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施工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6.
本文在分析郑州市现有地温空调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从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郑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适宜性,研究了热泵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认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效果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推广应用,为城市地下水源热泵发展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郑州地区深约4~12 m多处发现有1-2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文明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稳定的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探究古湖存在对认识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该区张五寨、司马村、后真村、安庄村等4个含湖沼层剖面,采集2个标准钻孔和15个控制孔岩心,进行沉积学、物理磁学、生物化石、有机碳和地球化学等环境指标分析。湖沼层系灰-黑色黏土-粉砂黏土,夹于上下河流相沉积中。放射性碳和释光等测年技术测定结果表明,湖沼层时代为全新世中期,约3~8 kaBP。黏土含量高值与磁化率低值对应,反映出径流搬运的磁性重矿物较少,表明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或静水沉积,代表湖沼相环境。孢粉分析出香蒲属、蓼属、莕菜属、狐尾藻属、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花粉,最高占草本的19.4%。该湖沼层中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1.6%,最高达29.4%。化学元素综合环境C值与黏土含量变化同步,反映出古湖在气候湿润或降水增加的环境下形成;还反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少,主要搬运细颗粒物质入湖。沉积证据重建的全新世中期湖沼环境,与区域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古遗址点分布特征一致,由此定量估计了其分布范围和面积。本研究为郑州地区全新世存在古湖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文考古、遗址发掘提供实践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28.
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特大暴雨过程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然而,此次暴雨降水量极端性强,数值预报不确定性极大。为提高中国气象局(CMA)数值模式对此类暴雨极端雨强预报不确定性的描述能力,利用CMA自主研发的3 km水平分辨率的对流尺度数值预报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Mesoscale model,简称CMA-Meso),通过设计集合同化观测扰动方案与云分析雷达反射率滤波阈值调整方案,实现对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反射率的微小扰动,构建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场,开展集合预报试验,评估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的极端雨强预报不确定性特征,并与CMA全球集合预报和区域集合预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3 km水平分辨率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对此次极端降水的预报仍存在一定的落区偏差,但不同集合预报成员的极端雨强值具有较好的发散度,且个别成员预报的极端雨强值接近实况的624.1 mm,较好地代表了极端降水的预报不确定性。(2)通过对比CMA不同分辨率集合预报的极端雨强值、离散度及累积降水邻域分数技巧评分,发现极端雨强值及离散度与模式水平分辨率密切相关,分辨率越高,极端雨强概率预报技巧越高,表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更好描述极端雨强预报的不确定性及其极端性。(3)同时扰动常规观测资料及雷达资料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在较短的预报时效内对模式水汽场及环流形势产生影响,促使降水集合预报离散度在较短的预报时效内增长起来,有效提升了极端雨强概率预报能力。总体而言,通过扰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有助于提高模式对极端雨强概率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29.
采取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考察郑州城市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探寻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及规律,为制定城市发展策略提供依据,认为交通枢纽、省会地位、工业项目建设布局和国家宏观政策与环境,是影响郑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4个重要动力因素,并将长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0.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也是政府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于对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实施的检讨与反思,对处于战略转型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深入分析规划实施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郑州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