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981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鄢伟  林珍  骆帅兵  钱星 《中国地质》2017,44(3):428-438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发育大量的生物礁,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文章基于北康盆地高精度地震数据及钻井数据的研究表明,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成像较好、类型齐全,有点礁、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层状礁、塔礁、环礁共6类型。其发育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中新世的初始发育阶段、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和晚中新世的淹没阶段。古近纪及早中新世的断裂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构造高点,为生物礁的初始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中中新世以来基底快速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决定了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中新世时期,而晚中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致使生物礁退积到隆起顶部,从而进入淹没阶段。北康盆地的生物礁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很少受后期成岩作用的二次改造,具备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同时,区域烃源岩、疏导体系、盖层及生物礁的分布等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中部隆起西部和东部隆起东部是北康盆地今后生物礁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磁异常揭示的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安国  周涛发  刘东甲 《岩石学报》2017,33(11):3599-3609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主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通过高精度航磁异常数据分析成矿带内磁异常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火山岩盆地和郯庐断裂带沿线的正磁异常呈团块状分布,而大别造山带和九华山的正磁异常呈宽缓分布,前者与成矿带内以铁矿化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航磁异常边界识别结果清晰揭示了郯庐断裂带、晓天-磨子潭断裂和襄樊-广济断裂等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九江附近的边界可能是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长江中下游及邻域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变化范围约为23.5~31.5km,沉积盆地下方居里等温面总体呈现拗陷,火山岩盆地下方居里等温面总体呈现隆起,郯庐断裂带沿线的居里等温面呈带状分布的隆起。大别造山带和九华山下方居里等温面呈现拗陷,有别于火山岩盆地和郯庐断裂带沿线的居里等温面隆起。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要的铁铜多金属矿床点集中分布在居里等温面隆起或隆起边缘部位,指示了长江中下游早白垩世剧烈的岩浆活动使区域大地热流值相对较高,地壳深部的构造格局和岩浆活动制约了浅部的成矿。  相似文献   
993.
The Baer ophiolitic massif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ub-belt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ZSZ) and mainly consists of a lherzolite-dominant mantle suite, dolerite intrusions and limited crustal outcrops. The dolerites show sub-ophitic texture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depleted chondrite-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similar to normal-mid-ocean ridge basalts (N-MORB); though, they display enrichments in fluid-mobile elements (Rb, Ba, and Sr) and marked depletions in Th and Nb. The U–Pb ages of several magmatic zircon grains recovered from two dolerite s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intrusion of the dikes into the Baer lherzolitic mantle occurred at 125.6–126.3 Ma, consistent with the widespread mafic magmatism between 120 and 130 Ma in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 The dolerites have slightly more radiogenic 87Sr/86Sr ratios (0.7043–0.7054) in comparison to N-MORB, whereas they show 143Nd/144Nd values (0.513067–0.513114) similar to N-MORB and high zircon Hf-isotope compositions. They have a limited range of Nd-isotope (εNd(t) values: +8.2 to +9.1) and juvenile Hf-isotope compositions (εHf(t) values: +8.4 to +14.2 and +10.0 to +15.1) indicating derivation from mantle melts. The moderate spread in the εHf (t) values of zircons indicates derivation of the dolerites parental magma from a weakly contaminated spinel-bearing mantle source. This is also corroborated by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the Baer dolerites (enrichment in LILE and depletion in HFSE) suggesting minor slab input to the mantle source of the dike-filling melt. We suggest that the genesis of the dolerite dike-forming melt happened at a stage of subduction initiation in a sub-oceanic mantle domain mildly affected by fluids emanating from the downgoing slab. Our data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data allow us to presume that the intrusion of the dolerites into the Baer mantle corresponds to an early phase of subduction initiation beneath a developing forearc basin.  相似文献   
994.
利用2010年和2013年两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分析了芦山Ms7.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区域形变特征。结果显示,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天全-泸定区域垂直形变速率为6~8mm/a,远大于汶川地震前的形变速率,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前该区域库伦应力值的积累起加速作用;临近四川盆地的雅安至名山区域的垂直形变速率为-3~-6mm/a。从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地震破裂带及余震分布区域来看,两次地震中间出现一段"地震空区",应力可能会在空区加速积累,应加强该区域地震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995.
In this essay, we respond to Menon and Karthik’s recent comments on our earlier critical review, which appeared in this journal. We clarify some of our original arguments and also draw ou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interventions made earlier. Specifically, we draw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ground shared by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conservation by pointing to why conservation becomes necessary in the first place. We thus urge for a refocusing of political ecological attention from limited and limiting critiques of conservation to the root cause of socio-ecological marginalization in today’s world: the pursuit of development at multiple scales.  相似文献   
996.
在前人取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勘查、综合分析研究为手段,对烟台市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含水层岩性及地下水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岩溶含水岩组、喷出岩类孔洞裂隙含水岩组和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依据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差异,将研究区划分为山地丘陵和滨海平原2个典型区,分别描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岩组的电性特征与地下水的赋存介质有关,根据赋存介质的不同将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并分别总结其电性特征。该文对烟台市含水岩组进行划分,总结不同含水层电性特征,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较全面地回顾与阐述了气旋波动研究进程及研究方法, 其中包括Bjerknes气旋模式, 以及Bjerknes and Solherg (1922) 提出的温带气旋生命循环和Petterssen (1956) 对气旋温度结构的描述, 并指出凝结潜热及地形对气旋发展的作用。还较详细地介绍了Petterssen (1956) 气旋发展理论、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来自准地转 方程及位涡思考的气旋生成理论, 以及高空超长波系统发展与高空急流加强有利于低层爆发性气旋发展的学术观点, 为气旋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研究背景、研究思想及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李杰  蒋有录  孙均 《地质论评》2019,65(Z1):67-68
正通南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北接米仓山构造带,东临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包含一个NEE-SWW向的"长条型"通南巴背斜,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产气区之一。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以来,通南巴地区受到来自米仓山构造带近S-N向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近NE-SW向的多次构造挤压,导致研究区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层、裂缝和褶皱。其中,米仓山构造带的挤压主要造就了通南巴背斜  相似文献   
999.
刘琦  漆采玲  马雯波  胡聪  李锋 《岩土力学》2019,40(2):701-708
基于取样于太平洋C-C矿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的深海底质土,采用美国INSTRON公司生产的5943型万能材料试验机,选用4种常用的海洋金属,自制金属模具,开展黏附特性试验,研究孔隙比、法向压力和加载速度等因素对深海底质土与金属界面间黏附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平行圆盘分离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深海底质土-金属界面表层土黏附指数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样孔隙比的增加,黏附力呈增加的趋势,增速先快后慢,最终趋于平缓。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加,深海底质土与金属界面间的表层土黏附指数呈指数函数增加趋势。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深海底质土与金属界面间的表层土黏附指数反而呈逐渐减小的趋势。4种金属中,铝合金5052和钛合金STi80对深海底质土表层土的黏附能力较弱。该研究结果为我国深海采矿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东巧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根据地理位置特征并以强玛镇为中心将东巧岩体划分为东西两个岩体。其中西岩体相对面积较大,由地幔橄榄岩、枕状玄武岩、辉长辉绿岩等组成;而东岩体面积较小,仅含地幔橄榄岩部分,各个不同单元之间呈断层接触关系。对东巧地幔橄榄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1)东巧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纯橄岩所占比例较小,约15%。豆荚状铬铁矿主要呈条带浸染状赋存在厚层且延伸较远的纯橄岩中。(2)东巧地幔橄榄岩中单斜辉石含量小于3%,矿物地球化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来源于尖晶石相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且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估算在22%~28%,高于深海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程度(10%~22%)。(3)东巧地幔橄榄岩中的副矿物铬尖晶石Cr#值较高大于60,全岩具有U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同时Rb、U、Zr和Sr相对富集,Hf和Nb相对亏损。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俯冲带之上的残余地幔与流体/熔体发生了反应,致使轻稀土元素以及部分微量元素选择性富集。综合东巧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化学组成成分以及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东巧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大洋中脊的扩张环境中,后受到洋内俯冲作用的影响,导致俯冲带之上高度部分熔融的地幔橄榄岩与流体/熔体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