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董汉文  许志琴  李源  刘钊  李忠海 《岩石学报》2013,29(6):2013-2023
墨脱花岗岩带位于南迦巴瓦构造结东侧,是冈底斯岩浆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本文报道了该地区背崩和达木2个花岗岩体的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背崩和达木花岗岩体的年龄分别为62Ma和64.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两个花岗岩体SiO2含量为71.09%~74.37%,K2O的含量为1.38%~5.93%,A/CNK为1.01~1.02,均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所有样品均显示出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La/Dy)N=13.55~31.3;(La/Yb)N=16.82~50.41),平坦的Ho到Lu稀土元素分布样式((Ho/Yb)N=0.93~1.42),δEu主要介于0.78~1.09,总体上具有正-微弱负异常,具较高Ba、Sr/Y,La/Yb和低Y,Mg#(<45),亏损HFSE元素(Nb、Ti、Zr)。墨脱高Sr/Y花岗岩具有不均一的εHf(t)值(-11.22~4.87)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552~1179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46~791℃)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墨脱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墨脱高Sr/Y花岗岩可能是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使陆壳熔融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92.
程巴岩体位于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南缘,由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质包体等组成。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可以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即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9.40±0.18Ma与29.42±0.25Ma,细粒闪长质捕虏体形成年龄为30.02±0.15Ma。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 O2(65.2%~66.2%)、K2O(3.2%~4.0%),较低的铁(TFe O=3.2%~4.0%)和Mg O(约2%),同时具有高Sr(774×10-6~813×10-6)、低Y(9.9×10-6~11.2×10-6)、高Sr/Y值(63.4~82.2)等特征;闪长质包体表现出较低的Si O2(53%~56.1%)和K2O(1.5%~3.2%),较高的铁(TFe O=6.1%~8.1%)、Mg O(4.0%~6.2%)和Na2O/K2O≥2,同时具有负Eu异常(Eu/Eu*=0.432~0.804)。2种岩性都富集LREE及LILE,亏损HREE及HFSE,具有较高且一致的εHf(t)值(+1.1~+6.2)和全岩εNd(t)值(-2.9~-5.9)。以上数据表明,花岗闪长岩与细粒闪长质包体由同一岩浆分离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经历磷灰石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其高Sr/Y值为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并不代表原始岩浆组分。  相似文献   
93.
本文用强功率四圆单晶衍射仪精确地修正了独居石和磷钇矿的晶体结构。独居石[Monazite-(Ce),CePO4]属单斜晶系,a=6.7843(17),b=6.9891(12),c=6.4592(10),β=103.626(16)°,Z=4,空间群为P21/n。使用1106个[F≥3σ(F)]的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60。独居石的结构由孤立的[PO4]四面体构成,Ce位于[PO4]四面体包围之中,Ce的配位数为9,独居石的Ce—O平均键长为2.552,P—O平均键长为1.528。磷钇矿(Xenotime,YPO4)属四方晶系,其晶格常数为:a=6.8791(24),c=6.0147(19),Z=4,空间群为I4I/amd(No.141)。使用142个[F≥3σ(F)]的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为0.0483。磷和氧形成四面体配位,其P—O平均键长为1.543;稀土钇与氧原子相连构成八次配位,其Y—O平均键长为2.333。  相似文献   
94.
GPS中P(Y)码直接捕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P(Y)码的直接捕获技术途径和新进展,对与之相关的时钟技术、并行相关器和电光相关器的技术以及捕获算法——特别是XFAST算法——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这一技术对伪随机码,特别是长周期的伪随机码的同步技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石榴子石是演化花岗岩常见的重要副矿物之一,但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如何随岩浆演化而变化是有待探讨的问题之一。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发育年龄分别为20. 3±0. 5Ma和20. 1±0. 3Ma(锆石U-Pb年龄)的高Sr/Y比二云母花岗岩(TMG)和淡色花岗岩(Grt-LG)。虽然两类花岗岩都含石榴子石,且在形成时代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相似,但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淡色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分别代表演化程度较高和较原始的岩浆。在同一件样品中,在石榴子石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不均一性,反映了局部熔体地球化学特征。在两类花岗岩中,岩浆型石榴子石具有以下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Mn和HREE含量降低,表现出典型的生长环带特征;(2)富集HREE,亏损LREE;和(3)显著的Eu负异常。但在关键微量元素Zn、Sc和Y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贫Fe、Mg和Mn矿物相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残留熔体的Ca和Sr含量降低,Eu负异常幅度增大,Sc、Zn、Y和HREE增高,是导致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应元素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上述观测表明:高Sr/Y花岗岩也可以结晶石榴子石,与通常的淡色花岗岩石榴子石相比,这些石榴子石的Sc、Zn和Y含量和Eu异常幅度明显较低。但随分异程度的升高,石榴子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自变沉积岩的淡色花岗岩的类似。因此,花岗岩中的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变化记录了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6.
温郁金的石灰土栽培及其营养元素动态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原产浙江温州地区的药用植物温郁金是否能在石灰土上生长,通过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温郁金在石灰土和红壤上生长及其生长过程中N、P、K、Ca、Mg、Fe 6种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温郁金不但可以在石灰土上生长,而且其药用部位(莪术之一)的产量、莪术油的含量及莪术油中主要药用组分β -榄香稀等的含量都较大;石灰土上生长的温郁金在生长前期较快地表现出老叶明显发黄的缺肥症状,而红壤植株在追加N、P、K 3种大量元素后功能叶子呈现黄白色,且夹带有褐色斑点的缺肥症状;石灰土中Fe元素有效态含量比红壤低一个数量级,但在石灰土上种植的温郁金植株其Fe元素含量并不比红壤上的低。由此认为: ( 1)温郁金基本可以在石灰土上引种栽培;石灰土种植温郁金对施加化肥诱发的土壤元素缺乏具有较强的抵抗性; ( 2)温郁金元素的吸收受地质背景制约。   相似文献   
97.
中朝地台内部无争议的志留系只有朝鲜半岛平南盆地的谷山组和宝良里组。中朝地台北缘活动陆缘带志留系比较发育,有桃山组、西别河组(至少其大部分)等。李河荣等根据牙形刺将朝鲜半岛太白山盆地的桧洞里组划归志留系,但是从层序、岩石和安太庠修定的牙形刺化石来看,桧洞里组可能不是志留系,而是与中朝地台华北区峰峰组八陡段(或包括部分耀县组)可比的中奥陶世地层。微体古生物学家安太庠和李河荣分别为中国和韩国的牙形学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年早逝,对东北亚地学研究是一个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8.
本文重点介绍新型专利,自力式三叉形高效排气帽的设计原理,结构特性以及空气动力性能检测结果.和旧式风帽相比,此产品的突出优点,不但能保障在任何风向和风力的情况下,都不发生风雨倒灌现象,而且还利用了室外风力,形成排风主管的抽力(即产生负静压),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另外此产品的阻力较小,阻力系数仅为0.83.  相似文献   
99.
水系沉积物、土壤等试样用HF-HCl-HNO3-HClO4混酸消解后,以8%(v/v)HNO3溶解于渣,建立了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La,Y,Ba 3种微量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方法。方法测定限(μg/L,10SD)为:La 6.0,Y 1.0,Ba 1.0。精密度(RSD%,n=11)为:0.20~1.50,经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该方法现已用于区域化探试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0.
The Central African Belt in the Nkambe area, northwestern Cameroon represents a collisional zone between the Saharan metacraton and the Congo craton during the Pan-African orogeny, and exposes a variety of granitoids including foliated and massive biotite monzogranites in syn- and post-kinematic settings. Foliated and massive biotite monzogranites have almost identical high-K calc-alkaline compositions, with 73–67 wt.% SiO2, 17–13 wt.% Al2O3, 2.1–0.9 wt.% CaO, 4.4–2.7 wt.% Na2O and 6.3–4.4 wt.% K2O. High concentrations of Rb (264–96 ppm), Sr (976–117 ppm), Ba (3680–490 ppm) and Zr (494–99 ppm),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of Y (mostly< 20 ppm with a range 54–6) and Nb (up to 24 ppm) suggest that the monzogranites intruded in collisional and post-collisional settings. The Sr/Y ratio ranges from 25 to 89. K, Rb and Ba resided in a single major phase such as K-feldspar in the source. Garnet was present in the source and remained as restite at the site of magma generation. This high K2O and Sr/Y granitic magma was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a granitic protolith under high-pressure and H2O undersaturated conditions where garnet coexists with K-feldspar, albitic plagioclase. CHIME (chemical Th–U-total Pb isochron method) dating of zircon yields ages of 569 ± 12–558 ± 24 Ma for the foliated biotite monzogranite and 533 ± 12–524 ± 28 Ma for the massive biotite monzogranite indicating that the collision forming the Central African Belt continued in to Ediacaran (ca 560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