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45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些年探明的江里沟大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地处秦岭造山带西段勉-略缝合带以北岗察复式岩体西北缘,属斑岩-矽卡岩型钨铜钼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钨(铜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江里沟花岗岩体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的大理岩和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凝灰质细粉砂岩的接触带矽卡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豆荚状产出。云英岩型钨矿体和斑岩型钼矿体赋存于江里沟花岗岩体中。本次研究选取16件矽卡岩型和斑岩型辉钼矿样品,采用ICP-MS法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模式年龄介于215.0±3.0~219.0±3.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16.85±0.77 Ma,等时线年龄为217±1 Ma(MSWD=1.4)。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属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后碰撞伸展环境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2.
陕西省镇安县桂林沟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南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内,其成矿围岩主要为细粒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蚀变的粗粒花岗岩。本文通过对桂林沟斑岩型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以及围岩中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探讨成矿成岩的关系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在195.9~198.5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97.2±1.3Ma,表明桂林沟钼矿形成于早侏罗世。围岩细粒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9±1.4Ma、201±3.1Ma和198±11Ma,这说明其成岩和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的是,桂林沟钼矿床的形成年龄不同于前人已报导的秦岭钼矿的三个主要成矿期,即238~213Ma、145~126Ma和116~110Ma,其稍晚于第一成矿期。200~190Ma可能代表了秦岭成矿带一期尚未认识的重要成矿事件,对于南秦岭找矿具有重要意义。该期钼矿形成于秦岭印支期碰撞之后,是在造山带垮塌引起的岩浆-热液事件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3.
青海省同仁县夏布浪铜铅锌矿是近年来在秦祁昆结合部新发现的VMS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之一。该矿床为小型铜铅锌矿, 矿体规模变化较大, 呈浸染状、网脉状、条带状赋存于三叠系火山岩中;主要的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锑矿、方铅矿、闪锌矿;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 其中硅化蚀变与成矿作用关系最为密切, 且蚀变带范围随矿体厚度变化而变化。含矿安山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为240.1±2.4 Ma(MSWD=0.31), 说明夏布浪矿区内安山岩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结合前人对区域内三叠纪岩浆活动的研究成果, 认为该矿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其成矿时代与安山岩形成时代一致, 且该矿床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在中三叠世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大陆边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994.
豫西矿集区成矿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豫西矿集区以矿产种类多,规模大,分布密集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斑岩热液成矿系统、脉状钼矿成矿系统、火山热液成矿系统、浅成热液成矿系统、叠加改造成矿系统和陆相砂岩成矿系统六种。成矿系统时间结构显示,矿集区内存在元古代、印支、燕山期成矿作用,后期的成矿作用叠加到前期的成矿作用之上,形成叠加改造型矿床;成矿空间结构体现出受地幔亚热柱构造、地球化学块体和热点严格控制,各成矿系统的物质结构复杂,彼此显示出相似性、同源性,矿石矿物种类多,共(伴)生元素多样。豫西矿集区是在豫西地壳剧烈的、多期次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与区域地壳演化历史十分吻合,其成矿机制上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95.
The South Qinling structural belt, as a part of the Qinling orogen, is bounded by the Shang-Dan suture to the north.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e two regional conjugate ductile shear zones developed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epoch, e.g., Ningshan ductile shear zone characteristic of ENE-striking, sinistral shearing, Ankang ductile shear zone typical of NW-direction, dextral shearing, whose shear deformation age respectively is 169~162 Ma and 178~163 Ma respectively. The linea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two ductile shear zones suggest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rection of NE trending consistent with their obtuse angle bisector, which is corresponded with 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 Thus, our work suggests the blocks delimited by the conjugate ductile shear zones (e.g., ENE-striking and NW-trending) in the interior of the Qinling orogen, dominated by NE-SW compression, pinned by the Hannan-Micangshan massif, laterally extruded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time, which is featured by westward escaping in western Qinling belt and eastward in the eastern Qinling belt. This kinematical model probably marks the dominated activity of the Qinling orogen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time.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在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中型构造研究和区域地质特征分析,确立了研究区的冲断推覆构造格局,讨论了浅层次冲断层带内部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冲断推覆构造运动学问题。本区晚燕山期由北向南的冲断推覆作用,控制了区内地层与岩浆岩带的展布,导致了变质相带的缺失和变质梯度的倒置,并造成了上百公里的上部地壳缩短。研究表明,纵向的区域性高角度断裂(商-丹断裂)不是重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  相似文献   
997.
秦岭群的东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云安  傅昭仁 《现代地质》1997,11(1):125-129
摘 要  通过对信阳光山凉亭地区大别山北坡龟梅断裂带中呈透镜状零星分布的高级变质岩 块在岩石组合、温压环境、变形变质特点等方面与陕南豫西的秦岭群对比‚认为该高级变质 岩块群是秦岭群的东延部分‚从而得出在大别山区‚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之间同样夹有秦岭 岛弧地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8.
三叠纪以来,西秦岭地区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中酸性侵入岩呈北西向弧状分布,前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对出露较少的火山岩鲜有研究。本次工作选取青海省同仁县麦秀和甘肃省夏河县甘加、德乌鲁3个地区的安山岩,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山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钾火山岩的特征。其中,麦秀安山岩中既有高镁安山岩,也有镁安山岩,而甘加与德乌鲁安山岩属于镁安山岩,为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两种典型火山岩类型。西秦岭地区安山岩形成时间东早西晚,由西向东安山岩基性程度降低,K_2O、Na_2O、∑REE等含量增高,MF、FL、DI、La/Sm等值变大,SI、Mg~#等值降低,并且呈明显的线性特征,构成同仁—合作镁安山岩(镁闪长岩)岩浆弧组合,和北部隆务峡蛇绿岩带一起,组成岩性分布极性,从而判断出西秦岭西北部在三叠纪存在隆务峡蛇绿岩代表的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柏治安 《地质与勘探》2020,56(2):372-386
本文对秦岭岩群中的三个斜长角闪岩(变质沉积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限定了秦岭岩群的形成时代,讨论了秦岭岩群的构造背景及归属问题。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了971 Ma、1222 Ma和840 Ma三个最大沉积年龄。秦岭岩群是一个杂岩体,秦岭岩群中至少存在中元古代(较老组成部分)和新元古代早期(较新组成部分)的岩性单元。秦岭岩群变质沉积岩的锆石年龄峰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具有与扬子块体和华北块体明显不同的锆石年代学特征,秦岭岩群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为独立发展的微陆块。结合秦岭岩群的年代学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秦岭岩群中的变质沉积岩应沉积于弧相关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栾川群沿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两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分布,其时代归属和构造意义长期存在争议。本文从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角度对栾川群进行物源分析和区域对比分析,为合理地理解华北克拉通南缘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栾川群上部大红口组浅变质粗面岩的结晶年龄为854±8Ma,成因以古元古代晚期陆壳物质的再循环或改造为主。栾川地区栾川群变碎屑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大红口组浅变质粗面岩及相关侵入岩的结晶年龄限定栾川群沉积时代在917~844Ma,属于新元古代青白口纪。白术沟组中上部、煤窖沟组和鱼库组变碎屑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一致,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85~1.10Ga之间,北秦岭地体是最可能的物源区;Hf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33~2.92Ga,揭示源区经历了~1.45Ga、~1.8Ga、~2.1Ga和~2.5Ga四期元古代陆壳增生。栾川群白术沟组下部和白术沟组中上部至鱼库组之间截然不同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图表明白术沟组沉积期间物源区由华北克拉通转变为北秦岭块体,沉积构造背景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碰撞造山和后碰撞伸展环境。北秦岭地体原来应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至少在华北克拉通南缘至东缘地区曾存在与北秦岭地体类似的中、新元古代构造带。该构造带强烈地参与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汇聚及裂解过程,在新元古代早期与华北克拉通曾短暂的拼合并造山,转变为华北克拉通周缘沉积盆地的主要物源供给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