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45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通过对北秦岭丹凤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Ph、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早古生代具成分极性的枣园、黄柏岔、石门花岗岩是由于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熔融,近俯冲带以熔体与熔体的混合、远离俯冲带是前者产生的熔体与后者熔融后的残留相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942.
东秦岭地区“刘岭群”的重新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宏建 《地质科学》1995,30(4):313-320
东秦岭地区原划为泥盆系的“刘岭群”被一条大型韧性推覆剪切带分为南北两个岩系,北部岩系为一套中浅变质的以杂砂岩为主,夹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含陆缘砂碳酸盐岩的沉积-火山建造,其中紧闭、倒转、平卧褶皱和逆冲断层极为发育,沉积学特征及物源分析显示其为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华北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南部岩系为一套由浅变质的粉砂岩、泥质岩、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发育东西向陡倾劈理及开阔对称褶皱组成的复式褶皱,沉积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表明其为晚古生代初期扬子板块北缘沉积。“刘岭群”两岩系的岩性组合、沉积学特征、变质作用、构造变形期次、生物化石特征及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足以划分为不同的岩群,“刘岭群”应予解体。  相似文献   
943.
北秦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蔡凹岩体和黄柏峪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或古岛孤环境,与古秦岭洋板块向北秦岭俯冲消减作用有关,属于Ⅰ型花岗岩,源岩来自于地幔派生物质;而德河岩体的形成可能是在板块俯冲作用早期,活动陆缘受板块俯冲作用的动力学影响,陆壳物质剪切改造所诱发岩浆的产物,属S型花岗岩,其源岩为陆壳碎屑物质。多种证据证明,北秦岭至少自新元古代就开始运行板块构造运动体制。  相似文献   
944.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秦岭造山带的新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地槽回返造山和板块碰撞造山之外,尚存在第三种造山模式,即抽拉-逆冲岩片构造造山模式,秦岭-大别造山带就是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典型代表。文中详细介绍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的基本概念、运动方式和在大陆造山带发展、演化中所起的作用,运用抽拉-逆冲岩片的观点对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明确提出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一种新的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945.
本文对秦岭造山带内丹风群蛇绿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剩磁分量成因形成时代及变质变形作用对特征分量的影响的讨论,初步确定了丹风群古地磁极位置和古纬度值,并对丹风群的形成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46.
胡能高 《矿物岩石》1990,10(3):24-32
枣园岩体属岩浆成因;具S型和l型花岗岩间的过渡类型性质;岩浆不是源自秦岭群,可能源自太古宙上壳岩系。从野外侵入关系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来看,该岩体形成于晚元古宙.作者认为,这些认识对阐明秦岭群的构造、岩浆活动史及其基底性质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47.
The Tongbai granulites are present mainly as xenoliths in granodioritic gneisses. The xenoliths with a zircon age of 470Ma are older than the host rocks of granodioritic gneisses which yield a zircon age of 435M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ranulites were transported from the lower crust to the upper level along with granodioritic magma. Geothermometrical and geobarometrical studies based on the coexisting minerals (Opx-Cpx and Opx-Gar) show that the granulites were crystallized at 818 –840 °C and 9.5−9.8 × 108 Pa corresponding to the lower crust. Tectonically,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 constitut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plates. The zone is char 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 of ophiolites in the western part and by that of granulites in the eastern part. So the western part marks the upper crustal level of the Qinling belt, while the eastern part represents the exposure of a deeper level. The results of isotopic dating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xenolith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metatholeiites of the ophiolites in the western part. Therefore, it is assumed that both ophiolites found in the west and granulites found in the east all represent the remnants of the ancient Qinling ocean plat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ophiolites are pieces of obducted fragments from the ocean floor during the subduction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However, in the Tongbai area, when the ocean floor was subducting towards the lower crust, it underwent a granulite fades metamorphism. Subsequently, granodioritic magma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trapped some fragments of granulite upwards. This project was jointly gran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Stiftung Volkswagenwerk of Germany  相似文献   
948.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松潘甘孜地块存在与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论证了地块的古老基底为前震旦纪花岗质岩系。地块与南秦岭褶皱带可能都是古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由于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造成的裂陷,使地块从扬子地台的西北部解体出来,但这次解体并不彻底,裂陷槽后来逐渐被弥合填平。茅口期开始的峨眉地裂运动使地块再次从扬子地台解体出来,裂陷线大致沿木里、平武一线。这次裂陷是扬子地台周缘及内部同期张裂的一部分,反映扬子地台迅速北移造成的后缘、侧缘及内部的拉张作用,使地块连同南秦岭地区一起与邻区割裂开来。拉丁期时,松潘甘孜地块与南秦岭区整体强烈下陷,直至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将其海槽关闭,全部褶皱隆起成山。  相似文献   
949.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950.
本文通过剖面研究,将区内“志留系”自下而上粗划为下古生界第一套(Pz1a)、第二套(Pz1b)、下一中志留统(S1-2)、中泥盆统第一套(“D21”)、第二套(“D22”)共5套地层。重点介绍了多期多阶段形成的褶皱变形及剪切应变特征。认为剪切应力中心带及两侧出现的强直片岩和硅化强烈的脉岩带往往是金矿的找矿有利部位和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