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43篇 |
免费 | 2527篇 |
国内免费 | 32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90篇 |
大气科学 | 2578篇 |
地球物理 | 2876篇 |
地质学 | 7763篇 |
海洋学 | 2037篇 |
天文学 | 428篇 |
综合类 | 2099篇 |
自然地理 | 34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546篇 |
2021年 | 706篇 |
2020年 | 722篇 |
2019年 | 839篇 |
2018年 | 582篇 |
2017年 | 916篇 |
2016年 | 846篇 |
2015年 | 1004篇 |
2014年 | 1165篇 |
2013年 | 1264篇 |
2012年 | 1323篇 |
2011年 | 1419篇 |
2010年 | 1139篇 |
2009年 | 1155篇 |
2008年 | 1189篇 |
2007年 | 1411篇 |
2006年 | 1366篇 |
2005年 | 1256篇 |
2004年 | 1184篇 |
2003年 | 992篇 |
2002年 | 933篇 |
2001年 | 753篇 |
2000年 | 691篇 |
1999年 | 577篇 |
1998年 | 550篇 |
1997年 | 449篇 |
1996年 | 399篇 |
1995年 | 324篇 |
1994年 | 323篇 |
1993年 | 228篇 |
1992年 | 177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98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气候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候反馈机制,而气候模式对这些反馈机制描述的差异,正是造成不同模式对同一直接辐射强迫(如二氧化碳加倍)的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正确描述气候系统中的各种反馈作用,气候模式才可能用来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气候系统及模式反馈机制分析研究时所常用的一些概念,如气候敏感性参数、云辐射强迫等,随后概述了气候模式反馈机制比较分析时常用的各种方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而详细的有关气候系统及模式中反馈作用及其机制的分析则在文章的第II部分给出。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如何有效结合,特别是古气候研究如何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过程提供背景条件、边界约束和理论框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现代、历史时期、全新世、晚第四纪和新生代为时间基线,回顾阐述了过去气候演变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探讨了过去与现代气候变化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过去气候演化过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地球气候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各个时期中,地球气候经历了不同相位、幅度和速率的变化,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地表温度为代表的地球表面热力环境演化是各不同阶段气候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全球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太阳输出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和地球构造运动等的影响,而且与地球表层水圈中的海洋、冰冻圈中的大陆冰盖、生物圈中的海洋浮游生物和陆地植被,以及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粉尘气溶胶、水汽和云等活跃组分之间,存在着多尺度复杂反馈作用。在同一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分量的互馈通路可能是同向的、可比的,各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对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有借鉴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可能难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古今互鉴,就需要慎重。
相似文献15.
右江沉积盆地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滇黔桂接壤区卡林型金矿床含矿建造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印支期的演化息息相关,本文以翟裕生等确立成矿流体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将右江沉积盆地中金矿床按照成矿流体输导体系的不同划分为断裂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不整合面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岩性输导成矿子系统。以典型矿床为载体,初步探讨了各成矿子系统的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作用产物,并建立了该成矿系统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岩石变形破坏的熵突变过程与破坏判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中,当进入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之后,系统不断调整结构抵抗外力的扰动,裂纹向局域集中的有序方向发展,应变能不断耗散,并以应变能的耗散为媒介,使系统与外扰动所追加的负熵流产生能量流通,也使系统熵值和系统的维数逐次降低,这一阶段岩石系统远离平衡态,岩石的破坏是系统熵的突变过程。基于这一认识,并在验证应变能分布与结构块度分布模式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推导出包含了结构因素和能量分布的熵表达式;对熵表达式进行平衡分析获得局部突变的分岔集,得到了岩石局部破坏的熵折迭突变破坏准则;同时,探讨了熵表达式所表征的结构有序度的尖点突变性,解出岩石系统的分岔集,这个分岔集就是岩石系统熵突变的整体破坏准则。 相似文献
17.
18.
D. M. Morrison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989,129(3-4):619-645
Microseismic systems at five mines in the Sudbury Basin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Falconbridge Limited's rockburst research. Daily and long-term analysis of this data as well as underground observations have confirmed the fault-slip mechanism at three min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Falconbridge Mine is being conducted and Distinct Element numerical models are being used to simulate both the stick-slip behaviour of faults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induced vibrations on rock and backfill. University research includes acoustic tomographic imaging of the rock mass based on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full microseismic waveforms to allow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seismic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echniques.Formerly with Mines Technical Services, Falconbridge Limited, Sudbury Operations, Falconbridge , Ont., P0M 1S0.Presented at the Fred Leighton Memorial Workshop on Mining Induced Seismicity, Montreal, Canada, August 30, 1987. 相似文献
19.
Bruno Castelle B. G. Ruessink Philippe Bonneton Vincent Marieu Nicolas Bruneau Timothy D. Price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2010,35(7):771-781
Double sandbar systems are commo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long sandy, wave‐dominated, micro‐ to meso‐tidal coastlines. In the companion paper, we demonstrated how various alongshore inner‐bar rip‐channel patterns can develop through morphological coupling to an alongshore‐variable outer bar. The simulated coupling patterns are, however, scarcely observed in the field. Instead, inner‐bar rip channels more often possess remarkably smaller and more variable alongshore length scales, suggesting that coupling mechanisms do not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overall double‐sandbar dynamics. Here we use a numerical model to show tha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morphological coupling changes in favour of the latter with an increase in waterdepth variability along the outer‐bar crest.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typical alongshore variability in inner‐bar rip‐channel scale is indicative of a mixture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morphological coupling rather than self‐organization alone. Morphological coupling may thus be m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evolution of inner‐bar rip channels than previously envisag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