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7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854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滇西思茅大平掌矿区火山岩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的含矿建造(龙洞河组)主要由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流纹岩-硅质岩组成,伴有部分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属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火山岩具明显的Na2O>K2O和Nb、Ta、Zr、Hf、Ti亏损。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判别标志指示含矿建造形成于岛弧裂陷环境。结合区域构造古地理资料分析,它是滇西南古特提斯洋壳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由西向东俯冲过程中岩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
在五大连池火山区流体化学研究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火山群的重要区段开展了野外踏勘、气体普查,特别是用放射性气体测量方法对火烧山、老黑山、笔架山、药泉山等火山区进行了Tn、Rn测量。通过大量实测资料,分析和研究了Tn、Rn等气体和火山、火山活动、断裂构造、断裂活动性及其他地质条件的关系,初步查明了五大连池火山区的气体组成特征、分布和形成规律,对地下主要气体的成因、气体和火山构造活动及其它地质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对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观测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3.
首次发现报道了曼信一带海相火山岩微枕状构造的地质特征。主要根据野外第一手资料,分析探讨了曼信—老厂一带火山岩的时代,主要认识是:“依柳组”火山岩的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老厂地区泥盆纪—中晚石炭世有少量基性—中性火山活动及三叠纪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34.
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及夯扩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  俞季民 《岩土力学》1996,17(2):16-22
设计了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采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读上体质点位移,获得了不同密度的均匀砂土中砂粒的位移,由此确定土体的位移场和密度场。借鉴魏西克(Vesic)球形孔穴膨胀理论和梅耶霍夫(Meyerhof)塑性剪切理论,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对夯扩机理作了探讨,并定性地提出了夯扩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35.
火山岩熔融,结晶,淬火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福建,江西,河南等地某些典型玄武岩和部分安山岩以及意大利威苏维火山的白响岩质碱玄岩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包括熔融,结晶,淬火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熔浆成分对首晶矿物的影响,阐明了晶体形态与结晶温度,生长速度及成核密度的关系,研究了斜长石,白榴石的晶出及其矿物学,岩石学意义,论述了橄榄石,辉石的成分特生上春晶出后熔浆成分的演化趋势,讨论了单斜辉石的淬火效应与压力效应。  相似文献   
36.
深基坑排桩—圈梁支护结构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排桩-圈梁的协同作用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对深基坑排极支护结构进行了弹性地基梁有限元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7.
石林  解广轰 《岩石学报》1997,13(4):488-498
利用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资料,得出了南极罗斯岛及泰勒谷地区火山岩来自于上地幔,五个地区火山岩具有相同的源区。岩石具有大洋岛屿玄武岩(OIB)的特征。来自地幔的火山喷发的岩浆未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地幔源区是具有高μ(=206Pb/204Pb)比值的地幔组分HIMU与亏损地幔组分DMM混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HIMU组分为主,原生岩浆由具HIMU组分特征的深部地幔柱与浅部的DMM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38.
大长沙火山岩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卫三元 《铀矿地质》1997,13(4):218-225
文章分析了盆地的火山活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和铀矿化特征。认为盆地是塌陷式的,岩浆活动分为两个旋迥,并且不同族迥的岩浆来源深度不同。盆地发育有多期次的矿化蚀变,铀源有地幔铀、基底铀及盖层蚀变而迁移出的活化铀。盆地断裂构造发育,有较好的矿质沉淀场所,又处在有利的铀成矿区域背景之下,因此具有较大的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39.
广州珠江西航道,流溪河有机污染特征与感潮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在广州市区上游,为广州市主要水源区。由于感潮作用,受市区严重污染的水体因涨潮上溯而上游传输。严重影响上游水质。因此,弄清感潮作用对广州水源区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水源保护与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下游到上游,对水源区底泥中有机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上游到上游,受感潮作用影响逐渐减小,污染程度逐渐减轻;(2)水源区有机物特征呈有规律变化。从靠近城市的下游到远离城市的  相似文献   
40.
We have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in situ produced cosmogenic 10Be and 26Al from bare bedrock surfaces on summit flats in four western U.S. mountain ranges. The maximum mean bare-bedrock erosion rate from these alpine environments is 7.6 ± 3.9 m My−1. Individual measurements vary between 2 and 19 m My−1. These erosion rates are similar to previous cosmogenic radionuclide (CRN) erosion rates measured in other environments, except for those from extremely arid reg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bare bedrock is not weathered into transportable material more rapidly in alpine environments than in other environments, even though frost weathering should be intense in these areas. Our CRN-deduced point measurements of bedrock erosion are slower than typical basin-averaged denudation rates ( 50 m My−1). If our measured CRN erosion rates are accurate indicators of the rate at which summit flats are lowered by erosion, then relief in the mountain ranges examined here is probably increasing.

We develop a model of outcrop erosion to investigate the magnitude of errors associated with applying the steady-state erosion model to episodically eroding outcrops. Our simulations show that interpreting measurements with the steady-state erosion model can yield erosion rates which are either greater or less than the actual long-term mean erosion rate. While errors resulting from episodic erosion are potentially greater than both measurement and production rate errors for single samples, the mean value of many steady-state erosion rate measurements provides a much better estimate of the long-term erosion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