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2篇 |
免费 | 78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181篇 |
地质学 | 231篇 |
海洋学 | 5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44篇 |
自然地理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在缺乏其他资料的情况下,地脉动常常用做确定地震动对地表介质产生影响效应的简便手段。本文以银川市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勘探资料有目的的选取5条测线在银川市区进行地脉动观测,观测点共141个。用Nakamura提出的HV谱比法解析观测数据,在给定地下构造剪切波速度(VS)的基础上,由H/V比值曲线中的基本频率推测盆地深层地下构造。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解析结果。结合前人地震勘探资料推测了银川市区脉动基本频率分布特征,并给出2D和3D银川市基底构造变化情况,对比分析表明,HV谱比法得到的脉动基本频率值可以反映银川盆地基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2.
133.
岩溶地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定量评价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岩溶地区含水介质的多重性和高度复杂性,给地下河系统的水资源量评价带来许多难题。在分析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形成、分布和运移特征基础上,认为目前用于地下水评价的主要方法都不太适用来解决地下河系统水资源量的评价和预测问题。作者在比较地下河与地表水多方面的相似性后,建议引入现代水文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型来解决岩溶地区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问题,并分析了可能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针对岩溶水资源的特征,作者认为,改变传统定量评价的思维、引进现代水文学理论方法和充分利用3S技术,是解决地下河系统水资源定量评价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4.
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在山东聊城水化站对地下流体学科数字化改造的7种仪器进行了试验,并于1999年11月通过验收,现已运行3a。为全面总结上述7种数字化仪器的运行情况,对各类仪器的优缺点做了综合评定,同时对多种数字化记录资料与模拟记录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SD-3A型测氢仪、GWK-201型测氦仪、LN-3数字式水位仪工作性能较稳定、测值连续准确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5.
136.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