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8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3393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6726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68篇
  2018年   360篇
  2017年   339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扬子克拉通陆核位于湖北西部宜昌和神农架地区,区内出露了前寒武纪早期结晶基底和较完整的元古宙-显生宙沉积盖层.论文报道了对区域内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细粒沉积岩开展系统的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从中元古代晚期经新元古代南华纪至古生代奥陶纪,研究区沉积地层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显示了由2.5~2.8Ga,经1.5~1.7至1.8~2.1Ga的"V"字型演化,相应的εNd(t)值发生了由低(?11~?14)经峰值(?1.1~?5.3)至新低值(?7.9~?9.9)的变化.该演化趋势与前人发表的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和江南造山带同期沉积地层的演化特征相似,指示了约0.8Ga的新元古代或稍早时期,整个华南陆块发生了有地幔物质加入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然而,扬子陆核区中元古代早期地层具有大范围变化的模式年龄(约1.5~2.7Ga)和εNd(t)值(1.38~?12.0),且中元古代晚期地层为太古宙模式年龄,指示扬子克拉通的核部和东南缘中元古代盆地具有不同的沉积物源,两区域之间应存在陆内裂(凹)陷或分隔的大洋.此外,新元古代扬子陆块和江南造山带相似的演化形式和古生代早期地层相近的模式年龄,指示经约0.9Ga的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后,华南陆块开始具有了共同的沉积盆地和物源.因此,扬子克拉通于前新元古代可能由次一级的不同陆块组成,直至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才导致了原始华南陆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892.
赵甫峰 《地质学报》2011,85(10):1574-1584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广泛发育新生代富碱斑岩,其中六合富碱斑岩中发现了与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包体紧密共生的花岗岩包体.本文对花岗岩包体中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研究.研究表明,该花岗岩包体中锆石可分为岩浆锆石、老核新壳的复合岩浆锆石和变质交代成因锆石;复合岩浆锆石的新壳...  相似文献   
893.
滇西保山地块大地构造上位于藏-滇-泰-马中间板块中段,西以怒江-瑞丽断裂为界,东以澜沧江-柯街-南汀河断裂为界.由于缺乏出露的新生代花岗质岩石,传统上认为,在喜马拉雅期该地块花岗质岩浆活动微弱.因此,双脉地晚始新世隐伏花岗岩的发现,改写了该地块无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记录.对取自研究区ZK7-1和ZK0-1钻孔岩芯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1)双脉地隐伏花岗岩岩石类型为中粗粒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岩体以高SiO2低CaO为特征,总碱量(K2O+Na2O)为5.22%~8.03%,K2O/Na2O比率0.24~1.79;K,Rb,U,Th和Pb显示清晰正异常,Ba,Sr,Ti和Nb显示清晰负异常;具中等稀土元素含量(85~125μgg-1),中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4.77~7.22),以及中度负Eu异常(δEu=0.29~0.39),属于高钾钙碱性-钙碱性强过铝S型花岗岩.(2)利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上述两类岩石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36.27±0.48)和(35.78±0.49)Ma,成岩年代为晚始新世.(3)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双脉地二云母正长花岗岩源岩来自成熟大陆地壳物质,具有典型S型花岗岩特征.(4)花岗岩样品w(CaO)/w(Na2O)和w(Al2O3)/w(TiO2)比值及其在w(CaO)/w(Na2O)-w(Al2O3)/w(TiO2)图上分布表明,其岩浆来自地壳富粘土质物质的部分熔融,其熔融温度约为900~950℃;依据锆浓度饱和温度计计算岩浆结晶温度775~795℃;在Hf-Rb-Ta微量元素判别图解上,花岗岩样品分布于后碰撞构造环境.(5)在喜马拉雅后碰撞造山阶段,伴随印度大陆向欧亚大陆的持续楔入,印支地块(或保山地块)向南东方向逃逸,作为地块西界的高黎贡断裂带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作用,并触发加厚地壳减压部分熔融形成过铝花岗质岩浆,然后冷凝结晶形成双脉地二云母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894.
双地震带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1):2838-2850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角、深俯冲角、俯冲深度、长度)及上覆板块性质等.结果表明:(1)I型双地震带易形成于年龄较古老(...  相似文献   
895.
使用SHRIMP测定锆石铀-铅年龄的选点技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离子探针SHRIMP测定锆石铀-铅年龄时,锆石选点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透射光、反射光图像及阴极发光图像是锆石选点的重要依据,透射光和反射光图像反映了锆石表面及内部裂隙、包体的发育程度;阴极发光图像可以提供锆石成因类型及相应岩体经历的演化历史等信息。文章归纳了单一成因锆石、核边类型锆石、单一成因的年轻锆石选点的技巧,包括:在测定锆石铀-铅年龄之前,根据透反射光图像及阴极发光图像,研究锆石的显微结构,初步判断锆石的成因;在进行锆石测年选点过程中,根据阴极发光图像确定需要分析的锆石及分析位置,选择其中比较干净的位置进行测试,避开裂纹或包裹体等杂质,确定最佳的分析位置;在测定具有单一成因、铀含量很低的年轻锆石时,选择在阴极发光较暗的位置进行测试,有利于得到误差小、精度更高的数据年龄。  相似文献   
896.
闫聪  孙艺  赖勇  马星华 《矿床地质》2011,30(4):616-634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半拉山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是新发现的中型爆破角砾岩型钼矿床.半拉山钼矿区内流纹岩围岩和花岗斑岩岩脉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是(157.5±3.3)Ma和(126.3±2.1)Ma,而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6.1±6.6)Ma(MSWD=0.42),表明成矿作...  相似文献   
897.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898.
笔者对中天山微陆块北缘托克逊干沟地区角闪岩相变质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证明变质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记录了从太古宙至元古宙(3320~530 Ma)的源区岩浆热事件,变质火成岩中的岩浆锆石记录了新元古代晚期(550 Ma)的岩浆作用,而变质锆石记录了晚泥盆纪(385~360 Ma)的变质作用。这一定年结果表明,中天山微陆块北缘的造山作用很可能发生在华力西期,中天山微陆块形成于新元古代以前,但并没有经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具有与塔里木克拉通明显不同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因此,中天山微陆块很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块体,并不支持其是从塔里木板块分离出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899.
The Wurinitu molybdenum deposit, located in Honggor, Sonid Left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is recently discovered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concealed fine-grained granite impregnated with molybdenite.?The wall rocks are composed of Variscan porphyritic-like biotite granite and the Lower Ordovician Wubin’aobao Formation.?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reveals two stages of zircons,?one were formed at 181.7±7.?4 Ma and?the other at 133.6±3.3 Ma. The latter age is believed to be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fine-grained granite, while the former may reflect the age of inherited zircon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study of the zircon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The Re-Os model age of molybdenite is 142.2±2.5?Ma, which is older than the diagenetic age of the fine-grained granite.?Therefore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metallogenic age of the Wurinitu molybdenum deposit should be?nearly 133.6±3.3 Ma or slightly later, i.e., Early Cretaceous.?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research,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were formed at the late Yanshanian orogenic cycle in the Hingganling-Mongolian orogenic belt, belonging to the relaxation epoch posterior to the compression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ia-Okhotsk?Sea.  相似文献   
900.
文章通过对南岭东段寨背和陂头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判明它们的侵位深度(7.5 km)、围岩温度(250℃)及岩浆初始温度(950℃),建立起寨背-陂头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并计算得出:寨背和陂头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col)分别为4.04 Ma(寨背岩基)和3.97 Ma(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