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3篇 |
免费 | 50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5篇 |
大气科学 | 54篇 |
地球物理 | 28篇 |
地质学 | 118篇 |
海洋学 | 44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50篇 |
自然地理 | 3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简要回顾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内航空物探的主要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为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十一五"以来,中国的航空物探技术,尤其是航磁多参量、矢量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航空物探技术创新过程中,航空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加强,在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能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满足国家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价对航空探测技术的需求,未来中国航空物探测量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将进一步提高,航空物探在加强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能源勘查等传统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将拓展及加强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部地热调查、水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军事及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2.
全球定位系统/航位推算组合导航定位中,由于目标运动的不确定性,GPS接收机与DR器件接收的数据存在噪声,使预置目标运动模型通常很难得到较高跟踪精度,针对应用常规卡尔曼滤波进行组合导航解算由于噪声统计特性未知而引起滤波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新息序列的量测计算进行自适应估计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通过对新息方差强度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将新息计算引入卡尔曼滤波器的增益计算,达到控制发散的目的。最后对改进的算法与一般卡尔曼滤波算法做了对比仿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3.
全球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全球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系统是为监视评估国家气象中心所接收的全球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以资料同化的6小时预报场为背景场,计算观测资料与背景场的偏差;运用质量控制技术排除观测资料中的可能是错误的资料;实时和非实时地统计分析各类观测报告的状况和观测资料的质量。采用的质量控制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都尽量和国际上发达气象中心相一致。所有产品都以图表形式在气象系统内部web网页上发布。该系统应用于日常观测资料质量监视评估及中国区域探空资料问题的详细分析、探空站综合评分、探空观测资料归档、探空观测资料偏差订正效果检验、L波段探空资料质量分析等,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加强观测业务管理、保证观测资料质量、改进观测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掣肘和关键突破口,同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域根基。本文主要结合德国德累斯顿区域和美国阿克伦城市群从锈带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剖析其资源型经济转型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路径特征,总结其经验启示。研究发现,区域发展过程是路径创造与演化的过程,德累斯顿区域和阿克伦城市群均持续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建立区域转型发展的磁极,本地蜂鸣与全球网络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是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采用以主体多元化、领域跨界化、结构扁平化、组织开放化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推动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形态兼顾本区域的地理空间集聚和跨区域的集群间协作;集群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在促进本地技术创新网络、跨区域协同合作网络以及本地-全球互动网络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织网人”作用。建议我国资源型经济区域全面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集群策动战略,专注于一到两项界限分明的科技创新,以本地根植性为聚集核,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导向,制定区域经济转型与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完整路径,同时加快建立集群组织、联盟组织等网络化协作组织,通过其“织网人”和“粘合剂”作用推动构建本地技术创新网络和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区域发展路径的演化与转型。 相似文献
125.
126.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hat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provides a valuable framework to explain pro-environmental choices, by employing a wide set of predictors, such a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urrent (maladaptive) behavior as well as prospective adaptive behavior. However, no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tests of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slow onset environmental risk domain have been published yet to our knowledge. This paper aims at closing this gap. We first conceptualized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for the use in this environmental domain. Next, we present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 among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Dutch drivers that showed that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s a relevant theory for modeling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full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 Notably, all theoretical antecedents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different adoption indicators. Respondents were particularly more likely to adopt an electric vehicle when they perceived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conventional vehicles as more severe, and when they expected electric vehicles to decrease these consequences. The most important barriers for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 were perceived high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costs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conventional vehicle. Interestingly, we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risks are more prominent in predicting close adoption indicators; while energy security risks are more prominent in predicting distant adoption indicators. As expect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collective concerns and individual concerns predict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adoption. Individual concerns (in particular perceived costs of driving an electric vehicle) played a more prominent role when predicting close measures of adoption, while collective concerns (e.g., perceived severity of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ecurity risks) played a somewhat more prominent role when predicting distant measures of adoption.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27.
对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协调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培育中心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加强港口的分工与协作、提高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北部湾城市群区域整合的思路.提出北部湾城市群的区域整合应注意协调五大关系:港城关系与主辅港关系、港口后方集疏系统与城际交通网络的协调、岸线合理利用问题、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与粤西湛江、茂名的关系.最后,从加强区域管治,加快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8.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与知识整合,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以无偿献血率、信任度和社会组织密度指标测量区域社会资本,以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5个指标衡量区域创新能力,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我国各省区间的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具有相似性;(2)信任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规范纬度和网络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3)人均GDP、R&D人员和研发机构数量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社会资本、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9.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 number of important shifts are emerging in urbanization pattern across the world.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30.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相对发展率指数(NICH指数)以及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以长江经济带沿线38个中心城市作为空间观测单元,结合专利授权量等相关数据,研究了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3年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在整体上逐年增长,地理集中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长三角地区相对发展速度较快;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反“Z”字形的波动上升态势;创新产出的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成渝“双核心”空间结构发展成长三角“单极突出”空间格局,且长三角热点区域范围有所增长,冷点区域则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带;技术溢出、政府行为、空间区位和金融支持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经济基础对下游城市具有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