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3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017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鲲 《地质与勘探》2018,54(1):102-111
本文对广西梧州思委银矿区思委岩体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以深入探讨其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思委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65±1Ma。思委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一套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富集U、K、Pb等元素,亏损Nb、Ta、P、Ti等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为右倾斜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平坦分布。锆石Hf同位素分析花岗岩锆石ε_(Hf)(t)值分布在-15.9~8.7之间,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在652~2255Ma之间,表明岩浆源区既有直接源于亏损地幔分异的新生地壳的迅速重熔,也有不同比例的古老地壳的混合作用。花岗岩成岩可能是受古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作用影响,焊接板片开裂形成的岩浆上侵。  相似文献   
52.
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前寒武系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佳丽  王河锦  苑蕾 《岩石学报》2018,34(3):669-684
根据碎屑岩甚低级变质作用原理,运用伊利石结晶度、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绿泥石温度计等碎屑岩低温变质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了黔东南前寒武系67个2μm的粘土样品,得到黔东南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伊利石结晶度为0.221~0.607°Δ2θCu Kα、绿泥石结晶度为0.239~1.393°Δ2θCu Kα,变质带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均为2M_1型,伊利石(白云母)b_0值为0.9001~0.9048nm,平均0.9021nm。根据伊利石(白云母)b_0值的累积频率曲线得出研究区下江群遭受的变质作用为典型的中压变质类型。由Cathelineau(1988)绿泥石温度计估算出下江群浅变质带峰期变质温度为362~382℃。以上结果表明凯里-榕江-从江一带下江群经历了成岩-高近变质-浅变质作用,基于Warr和Rice标样的成岩/变质界限,剖面可划分为一个成岩带、两个近变质带、一个转变带和一个浅变质带。结合华南地区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推断新元古界下江群经历的成岩-变质作用与晋宁运动引起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碰撞拼贴有关。  相似文献   
53.
刘星  杨秋访 《江苏地质》2018,42(4):668-674
妙皇多金属矿区位于来宾凹陷东缘与大瑶山隆起西侧交接部位,广西大瑶山及其西侧铅锌成矿带中部成矿条件优越,历年来开展过多种研究和找矿方法,但找矿效果不佳。通过研究妙皇铜铅锌银矿区的地质条件和成矿背景,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区内部分地质问题及矿产特征进行了推断和预测。2012年,依据地质物探综合成果布置了ZK22701号验证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依据物探成果推测了矿区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在找矿方向和找矿潜力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中深部找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
桂西北丹池成矿带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业基地.本文对成矿带内芒场矿田马鞍山Pb-Zn矿和大山Sn-Zn矿、大厂矿田铜坑Sn多金属矿、五圩矿田箭猪坡Pb-Zn多金属矿等4个主要矿床矿石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丹池成矿带内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的3He/4He=0.79~5.32 Ra,介于地壳流体(0.01~0.05 Ra)与地幔流体(6~9 Ra)特征值之间,40Ar/36 Ar=273~351,接近或略高于大气40 Ar/36 Ar特征值(295.5),不同矿床成矿流体中均有幔源组分的参与,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是一个区域性事件.结合区内泥盆纪喷流沉积作用、燕山晚期花岗质岩体及构造特征等综合研究认为,参与成矿作用的地幔组分主要来自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沿NW向深大断裂上升的深源地幔流体,丹池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是燕山晚期同一构造-热事件产物,矿床成因属后生热液充填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55.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South China blocks have an affinity with continental Gondwana due to a lack of direct Pan-African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es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a sandstone of the Chang’an Formation of the Nanhua Group in the Longsheng region of northern Guangxi,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timing of sedi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as to its source, as well as seeking evidence for Pan-African events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s of detrital zircons peaked at 654.7 ± 6.2 Ma, 773.2 ± 4.1 Ma and 821.9 ± 6.5 Ma, with some at 920–870 Ma; the youngest age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the Pan-African thermal event. The εHf(t) and TDM2 value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crustal growth at 3.0–2.4 Ga, 2.1–1.5 Ga and 1.3–0.9 Ga. With intensively distributed Neoproterozoic mafic-ultramafic and granitic plutons emplaced at 830–810 Ma along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and positive εHf(t) values from a large group of zircon grain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ediments of the Chang’an Formation (of Nanhua Group) were largely sourc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Comparison with the zircon age spectra of the Cathaysian block shows that about 79% of the Pan-African aged detrital zircon grains that have TDM2 = 1352–1031 Ma and εHf(t) = 3.68–8.79, were sourced from the recycled Grenvillian crust of the Cathaysian block, suggesting that the Cathaysian block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Gondwana.  相似文献   
56.
鲕粒是一类特殊的沉积颗粒,为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示器。为了深入认识此类特殊颗粒的成因机制、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对广西隆安地区都结剖面下石炭统都安组上部含鲕粒地层开展了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鲕粒类型:放射状纹层鲕粒(O1)、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2)、不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3)、泥晶鲕粒(O4-A和O4-B)和复合鲕粒(O5)。各类鲕粒的显微组构和沉积环境指示其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其中水动力条件影响和控制着鲕粒的发育和分布情况。研究区含鲕粒地层形成于维宪期末-谢尔普霍夫期,恰好对应早石炭世晚期冰川作用的开始。受冰川作用影响,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研究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并以浅滩和潮坪沉积环境为主,为鲕粒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水体条件,即温暖、动荡的浅水环境。此外,含鲕粒岩层内广泛发育钙质微生物和微生物席,说明微生物活动在研究区较为常见,可能与鲕粒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57.
桂东南荔枝生长营养元素农业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荣  李蔚萍 《地学前缘》2006,13(1):119-127
桂东南是中国重要的荔枝产区,以梧州地区为例,重点对沙头和古凤两处荔枝种植园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荔枝园施肥圈内、外土壤,出露的代表性基岩,以及荔枝叶、青果和熟果样品,实测了大量和微量矿质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的含量。通过计算荔枝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率及荔枝生长与结果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查明本区荔枝生长的特征营养元素为Ca、K、Mg、Mn、P、Zn、Cu、B、Fe和REE。荔枝结果期的特需营养元素为P、Mg、Mo、Cu、Zn、Ko荔枝结果早和晚期特需元素分别为Ca、Si、B和Cu、Fe、K。在岩石-土壤-荔枝株生态循环系统中,本区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积累,提供荔枝生长的需求,因此为荔枝宜种区;但全区土壤B缺乏,Zn、Mo局部不足。Ca、K、Zn在两区岩石土壤中分布不同,可能是造成沙头荔枝比古凤荔枝迟熟的主要农业地球化学因素。研究区有害元素Pb、Cd在土壤中积累是值得关注的土壤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8.
广西扶贫开发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2002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仍有95.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人均消费支出差异分别为3.43和3.37倍,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因而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城乡差距问题突出的区域之一。在分析广西农村贫困化基本状况、发生成因基础上,梳理了近10多年来广西实施就地开发、对口帮扶、异地安置和小额信贷等主要的扶贫开发成功模式,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加快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行战略。  相似文献   
59.
在广西东攀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发现了Domataceras guangxiensis, Lopingoceras guangdeensis Zhao,Liang et Zheng,Schizoloboceras fusuiensis, Agathiceras sp., Stacheoceras sp.,Pernodoceras robustum Chao et Liang,Dushanoceras cf.rotolarium Zhao, Liang et Zheng,Huananoceras cf.perornatum Chao et Liang,Qianjiangoceras sp.,Laibinoceras cf.compressum Yang,Glyptophiceras sp.,Lytophiceras cf. chamunda(Diener),Ophiceras tingi Tien,Ophiceras sp.化石.在剖面的第2~12-2层产Pernodoceras,Dushanoceras,Huananoceras和Qianjiangoceras化石,均为长兴期菊石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的共生化石.第12-3层产长兴期菊石Laibinoceras cf.compressum Yang.第13-1A~16层产Lytophiceras和 Ophiceras,为早三叠世菊石带Ophiceras-Lytophiceras的带化石.东攀剖面菊石的分布及其与华南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表明,广西东攀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第12-3层(厚55 cm)内部或者位于第13-1A层的底部.  相似文献   
60.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