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509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段蕊  楚迪 《华北地震科学》2019,37(4):34-39,47
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地震作用下的陕西铜川新区玉皇阁水库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分析2种方法在天然、中震、大震3个工况下的安全系数,结果基本吻合,且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安全系数最大降低幅度可达18%;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玉皇阁水库滑坡在大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中震作用下其稳定性也较低。该结果为该滑坡风险评价和防控提供参考,为铜川新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2.
The strong earthquake that struck Shaanxi, Shanxi and several other Chinese provinces in 1556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deadliest of all earthquakes. It is said that the Chinese annals reported 830,000 casualties. We give here a translation into French of the relevant passage of the annals, as well as of a testimony of a survivor Qin Keda, and of a text engraved on a stela.  相似文献   
103.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分析及空间结构构建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对引导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2001-2012年旅游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选取26个指标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上升趋势明显,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西安占据首位;总体呈现东北-西南向空间分布格局,实力中心向东北发生偏移;泰尔指数分析表明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带差异呈现不同特点,但总差异有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探讨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构建了“西安为发展极核;咸阳和渭南为次级核心城市;其余七个城市为节点;渭南-宝鸡、西安-延安为一级发展轴线,西安-汉中、延安-榆林为二级发展轴线,西安-商洛、西安-安康为三级发展轴线;陕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区”的“一核两心多节点三轴三区”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4.
朱妮  张艳芳 《干旱区地理》2015,38(4):843-850
基于陕西省1989-2011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建立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VAR模型,对该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高碳能源为主和产业结构长期以高碳产业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强度的减小作用初期微弱;从中长期来,两个结构多元化提高的负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有长期持久的抑制作用,且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果始终大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果。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比重是驱动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5.
基于Whittaker滤波的陕西省植被物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晗  任志远 《中国沙漠》2015,35(4):901-906
运用Whittaker滤波重构MODIS NDVI时序数列,利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滤波前后影像信噪比,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的3个关键物候参数(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植被物候参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Whittaker滤波能够平滑原始NDVI曲线,有效减少原始影像的噪声,提高影像辨识度,并且参数设置简单;(2)陕西省植被物候地区分异明显,不同气候区划类植被物候表现出中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北亚热带湿润区的递变规律:返青期逐步提前,枯黄期逐步推迟;(3)植被物候受高程和纬度影响,并且纬度影响更显著。海拔每升高200 m,返青期推迟1.3 d,枯黄期提前0.6 d;纬度每升高0.5°,返青期推迟3.6 d,枯黄期提前1.2 d。  相似文献   
106.
张宏芳  潘留杰  卢珊  高红燕 《中国沙漠》2015,35(6):1674-1682
利用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最新发布的1901-2012年的月平均气候资料,分析陕西近百年降水、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降水南北差异较大,陕南降水多且年际变化最大,西安为年际变化的第二高值中心。(2)陕西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周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降水变化较平缓,40年代后降水变化幅度变大,异常偏多或偏少的年份较多。(3)降水的EOF1表现为整体的正异常,体现了陕西年平均降水的一致变化,EOF2主要表现为陕西南部和陕西东北部的反相位振荡,且具有显著年际变化周期。(4)陕西气温近112年有两个偏冷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和50年代到90年中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和90年代后期以来为偏暖期。与全国气温变化不同,第二个暖期是从90年代开始迅速升温,滞后于全国气温变化,且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90年代而不是40年代。(5)气温的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模态的88.4%,且表现为陕西一致的正异常,表明陕西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的一致性,Morlet小波分析显示其有2~4年的周期震荡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7.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8.
最近13万年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固定铵态氮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3万年以来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固定铵态氮进行了分析.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含量最高,其次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形成的马兰黄土最低;而且,固定铵态氮的分布在马兰黄土中也能体现出三次小的低-高值的波动特征.洛川黄土13万年以来固定铵态氮的分布与磁化率和<2μm组分的分布相似.在此基础上,利用马兰黄土中粒度与固定铵态氮的相关关系,计算了S1古土壤中固定铵的分布,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推测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有轻微的损失,尽管如此,S1古土壤中固定铵态氮含量仍然高于黄土.鉴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固定铵态氮的分布与粉尘粒度有密切的关系,能与气候变化较好地对应,它可视为反映黄土高原区东亚冬季风强-弱周期性变化较好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9.
陕西省地震编目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陕西地震编目工作中所使用的地震走时表、地震定位精确度及地震编目分析处理软件。结合当前的地震编目工作,展望了陕西地震编目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0.
郭昂青 《地质与资源》2012,21(6):563-565
根据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勘探坑道系统长期排水量动态观测资料和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分别采用水文地质比拟预测法和Q-S曲线外推预测法,对矿区生产坑道系统涌水量进行预测对比.利用此方法预测的生产坑道系统涌水量,比较接近实际情况,预测的生产坑道系统最大涌水量可以作为生产坑道系统设计排水量的依据.对条件类似的矿山可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坑道系统的涌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