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8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190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6358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5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53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272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We report new de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flow vorticity data from the base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Series (GHS) exposed in the Sutlej Valley and Shimla Klippe of NW India. We focus on three groups of transects across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In order of relative foreland – hinterland positions, they are the Shimla Klippe, Western and Eastern Sutlej transects.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indicated by quartz c-axis fabric opening-angles increase both from foreland to hinterland at a given structural distance above the MCT and up structural section from the MCT within individual transects.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in the immediate hanging wall to the MCT are estimated at ∼510–535, 535–550 and 610 °C on the Shimla, Western Sutlej and Eastern Sutlej transects, respectively. The steepest inferred field gradients in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are recorded adjacent to the MCT and progressively decrease up structural section following a power law relationship. Comparison with temperature estimates based on multi-mineral phase equilibria data suggests that penetrative shearing occurred at close to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Vorticity analyses indicate that shearing along the base of the GHS occurred under sub-simple shear conditions (Wm values of 0.9–1.0) with a minor component of pure shear.  相似文献   
992.
卡林型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林型金矿富含有机质,金主要呈显微一超显微分散状态存在,利用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检测分析仪(MLA)及传统化学方法只能大致判断矿石中金的赋存趋势,无法对其赋存状态准确定量.本文利用MLA仪器系统分析贵州回龙卡林型金矿,测得矿石中金主要以显微-超显微状态包裹于黄铁矿和毒砂中,少量被脉石等其他矿石包裹;黄铁矿约66%完全解离,而毒砂仅30%完全解离,载金矿物与其他矿物连生或者被包裹,将不利于硫化物包裹金的浸出.结合回龙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特征和富含有机质的特点,对传统的物相分析流程进行改进,调整了硫化物包裹金和碳酸盐包裹金的浸出顺序,提出裸露金-碳酸盐包裹金-硫化物包裹金-硅酸盐包裹金的浸出流程,在裸露金及碳酸盐包裹金浸出时加入活性炭,利用竞争吸附抑制矿石中有机炭对金的吸附,降低有机炭对分相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方法,有机炭含量在1%左右的金矿石分相时加入活性炭对各相测定值的影响不大;先浸出碳酸盐包裹金,再测定硫化物包裹金,各相的测定数据更加准确.改进的方法(加活性炭)用于测定回龙金矿中裸露金和碳酸盐、硫化物、硅酸盐包裹金,含量分别为1.25%、84.17%、11.46%和3.13%,与选矿试验结果相一致,表明该法适合应用于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993.
常量金标准物质定值中离群值的统计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群值的剔除常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如格拉布斯检验法和迪克逊检验法等,但是这些统计方法用于常量金标准物质分析结果的统计检验,都存在着对离群值剔除明显不够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以常量金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为依据的离群值统计识别方法,包括统计计算待定值样品中金的算术平均值x和相对偏差允许限YG,确定合格的测定结果的数据区间,从而识别出离群值并予以剔除;一次剔除后,按照新的统计量确定下一轮的离群值剔除范围,直到无离群值后,给出金的平均值及其波动范围.以15个人工组合的常量金标准物质为例,模拟金标准物质定值分析,以密码形式分派给不同单位和分析者,共收集10套独立分析结果,采用本法剔除离群值后,所得金算术平均值与金标准参考值更加接近,其相对偏差的质量分数为0.35,达到优秀;而格拉布斯法(或迪克逊法)和中位值法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42和0.40,只能达到良好.应用本文建立的离群值统计识别方法,质量分数等级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数据统计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湖南宝山铅锌矿西部矿带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湖南宝山铅锌矿西部矿区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型铅锌银矿床。本文对该矿带银的工艺矿物学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手段,查明矿石中银的主要矿物种类、赋存状态和工艺特征。化学分析结果确定矿石中银的平均品位为156.6×10-6;地质小样化学分析统计显示银含量在空间上呈现上部高、下部低,平面上北西和南西部较北东和南东高的特征;白云岩型、砂岩型、灰岩型、角砾岩型矿石的银平均含量分别为595.78×10-6、247.97×10-6、195.83×10-6、169.73×10-6,白云岩型矿石的银含量最高,角砾岩矿石的银含量最低;银与方铅矿关系密切,银和铅二者的含量总体表现出良好的趋同性,据此可预测高品位的铅矿石的银含量高。对光片进行显微镜下鉴定、扫描电镜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确定矿区的金属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初步查明矿石中的银矿物主要是银黝铜矿,其次是含银砷黝铜矿和含银方铅矿;该矿床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矿物——银黝铜矿形式存在,这部分银含量为10.179%~13.579%,银的平均含量为12.061%;另一种是赋存于方铅矿中,这部分银含量为0.011%~0.127%,银的平均含量为0.069%。经银的物相分析、单矿物银含量分析和平衡配分计算,揭示银黝铜矿虽然含有较高品位的银,但因矿物含量较少,银的平衡配分低;方铅矿的银含量不高,但由于矿物含量高,平衡配分率达到84.78%,因此成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筛析实验也发现银与铅有较好的趋同性,进一步印证了银的主要载体矿物是方铅矿,并且银在细粒级中含量偏高。本研究提出,在选矿过程中要提高银的回收率,应重视细粒级中主金属元素铅、锌的回收。  相似文献   
995.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6.
王少怀 《地质论评》2013,59(5):885-892
福建武平十二排铝矿床是近年来在闽西南地区找到的又一处铝矿床.钼矿化在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与新元古界楼子坝群、晚古生界变质岩接触带内呈浸染状和脉状产出,并且构成透镜状矿体.本次研究过程中,对5件代表性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模式年龄值变化范围为149.7 ~ 152.8Ma,等时线年龄为(151 ±2) Ma,略晚于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由此认为十二排钼矿床与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均为晚侏罗世,属燕山早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矿区外围其他钼矿床同位素年龄数据,可以推测闽西南大规模钼矿化发生在印支期台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燕山早期挤压隆升(约160 ~ 145 Ma)和燕山晚期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约105 ~90 Ma)作用所诱发的岩浆活动是导致钼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刘洪 《地质与勘探》2013,49(2):265-273
河南省罗山县金城金矿床位于桐柏-大别造山带中部大别山西北侧,北邻桐柏-商城韧性剪切带,西邻燕山晚期灵山花岗岩体。矿体受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中元古界浒湾(岩)组变质岩中,为一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赋矿岩石为蚀变斜长角闪岩、蚀变二云母片岩以及薄层大理岩互层带。金城金矿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和角砾状为主,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早世代的自然金以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第一世代自形粗粒黄铁矿裂隙中,晚世代的自然金以包裹体金的形式赋存于第二世代稠密他形细粒黄铁矿颗粒中。结合地质、构造叠加晕、CSAMT资料,笔者认为Ⅰ号矿体和Ⅳ号矿体在0线东北部向深部有延伸趋势,该地段标高-300m以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8.
丁见广 《地质与勘探》2013,49(4):689-695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大别山北麓赛山寨一带的元素分布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u、Au、Mo为区内具一定潜力的找矿指标。文章运用成矿系列、缺位找矿新理论,重新对大别山北麓赛山寨一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分析,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等方面探讨了该铜多金属异常区的成矿条件,认为该异常区斑岩型钼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深部应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为该地区今后的矿产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9.
Detrital iron deposits (DID) are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Precambrian bedded iron deposit (BID) of Joda near the eastern limb of the horseshoe-shaped synclinorium, in the Bonai–Keonjhar belt of Orissa. The detrital ores overlie the Dhanjori Group sandstone as two isolated orebodies (Chamakpur and Inganjharan) near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anks of the Baitarani River, respectively. The DID occur as pebble/cobble conglomerates containing iron-rich clasts cemented by goethite. Mineralogy, chemistry and lamination of these clasts are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the nearby BID ores. Enrichment of 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s in the DID relative to the BID is attributed to their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precipitation of cementing material. The detrital iron orebodies formed when Proterozoic weathering processes eroded pre-existing BID outcrops located on the Joda Ranges, and the resulting detritus accumulated in the paleochannels. In situ dissolu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bundant organic material produced Fe-saturated groundwater, which re-precipitated as goethite within the aggraded channel to cement the detritals. Growth of microplaty hematite in the goethite matrix suggests some level of subsequent burial 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1000.
从北京市铁矿资源的地质矿产特征,矿床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矿石类型及其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储量特征出发,重点分析了北京市铁矿资源的基本情况,从而把北京市铁矿划分为3个矿集区:库西北、库东北、库南铁矿矿集区,并对目前北京市铁矿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库西北,库东北铁矿矿集区在确保区内矿山企业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宜限制开采,作为战略储备,库南铁矿矿集区可以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