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099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国内外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关于青藏高原地壳隆升与增厚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对大地测量学者深入该项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2.
李蓉川 《地震研究》1990,13(3):246-255
本文对比了1910—1987年发生的长江中下游地震和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发现两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青藏高原北部先发生M≥6级地震,而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M≥19/4级地震。对1910年以来的21次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74,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相关,现代构造运动及应力场等事实表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青藏高原向东的横向推移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本文利用青海地区近几十年的大地测量资料,探讨了该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与现代构造运动及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认为青藏高原北部目前仍处于强烈的构造运动活跃期,判定了两处有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场所,并对青藏高原北部强震成因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4.
求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的格点尝试概率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虑到P波初动数据在震源球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对节面解的可能影响,不用矛盾符号所占比例的大小作为选择可取节面解的标准,而是将震源球面分成许多小块,再确定有P波初动数字的小块为正号区或负号区的概率,最后以全部有数据小块的平均概率的高低作为选择解答的标准。用此改进方法重新测定了徐纪仁等(Xu et.al,,1988)发表的青藏高原地区9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筛选出了20个可信的解答。  相似文献   
85.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燊  迟效国  李才  杨日红 《世界地质》2001,20(2):105-112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降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人隆升模式等)。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以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腹地现今地应力测量与应力状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腹地现今构造活动强烈,为了解强烈构造活动下的应力背景,我们在五道梁、风火山、雁石坪和安多不同构造部位的四个测点采用压磁应力解除法进行了现场应力实测工作,测量深度12~20m.测量结果表明, 最大主应力方向总体为北东向,与地质、地震以及大地测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最大主应力量值为36~68MPa(安多测点除外),与其他地区测量结果相比,属于中等偏高;安多测点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最大主应力量值为81MPa,与其他测点有较大差别,反映了板块缝合带附近现今应力状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7.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金属矿产资源成群成带分布特征明显,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相继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批1∶50万、1∶20万区域化探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青藏高原北部金属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3个级成矿带(域),5个级成矿带,9个级成矿带,对以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低纬高原地区多个冰雹和暴雨个例的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冰雹和暴雨的发生在大气环境背景、大气层结、大气不稳定性及云图特征上既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研究发现,发生冰雹时,中纬度低槽较偏南,受北方天气系统影响明显;发生暴雨时,受热带系统影响明显,中纬度低槽稍偏北.在冰雹发生前,大气中层较干、低层较湿,但层结仍为较稳定的状态;在暴雨发生前,大气中、低层均较湿,层结为弱稳定状态.冰雹的发生要求下层大气气温相对较低,以使雹粒在溶化之前可到达地面,而暴雨的发生要求大气富含水汽.冰雹以冬春多见,夏季较少;暴雨以夏季较多,而冬春较少.与此对应,产生暴雨的强对流其对流强度要强于产生冰雹的,但对于同一季节发生的冰雹和暴雨,两者的对流强度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89.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2,19(2):103-108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0.
青藏高原北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同青藏高原主体一样,该区具有多层地壳结构特征,并普遍出现壳内低速层,地壳厚度是华北及华南地区的2倍以上。其形成可能与地壳的横向挤压缩短及幔源物质的底侵作用有关。随着底侵作用增强,地壳厚度加大,岩石圈厚度则越趋于减薄,地壳上部表现为拉张,下部发生壳幔深熔及幔源流体的交代作用,从而导致了地壳低速层,地热和浅源地震的发育。同时,这也是青藏高原出现热壳冷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