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2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23篇 |
地球物理 | 381篇 |
地质学 | 517篇 |
海洋学 | 251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59篇 |
自然地理 | 1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5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21.
HUANG Guangyuan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1,44(2):159-165
Some new imaging formulas for seismic reflection wave and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are given. Phenomena of wave propagation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instantaneous spectrum and expressed by complex function of three variables (time, space and frequency)
in mathematics.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of medium are also complex functions of two variables (space and frequen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medium and spectrum of reflected wave is given. Multi-reflection and filter
of formations are considered in inversion formulas. Problems in classical convolution model and wave equation are illustrated.
All these inversion formulas can be used to image underground medium by wavelet transform and method of “3-basic colors”.
Different colors mean different media. 相似文献
122.
123.
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结构及发生—发展过程,查清断裂切割深度及对岩石圈地幔的破坏,探讨沂沭断裂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运动方式、地壳稳定性及其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沂沭断裂带南段沂南—莒县附近布设了一条长约60 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系统采集了沂沭断裂带和两侧地块的地震数据,对沂沭断裂带深部岩石圈精细结构进行了解剖.结果显示,该区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表现为以沂沭断裂带为界的块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约30.8~39.5 km;莫霍面总体呈西浅东深态势,并被西倾的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错断,垂直落差达10.5 km.与浅部"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组合样式不同的是,沂沭断裂带在深部剖面上表现为由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向上延伸与分叉散开的多条断裂组成"双枝状"构造组合样式.断裂带内被断层切割的界面反射波多呈向上的拱弧形,其构造形迹具有伸展、挤压和走滑并存的特征,推断这些界面为层间滑脱构造,它们指示了沂沭断裂带"多层滑移"构造运动方式.该断裂带不仅切穿了近地表、壳内地质界面,F2、F4断裂还向下切割莫霍面,深入岩石圈地幔,是深达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为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对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内生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地震剖面西端的铜井金矿成矿与沿F2断裂上侵的铜井杂岩体关系密切;剖面东端的火山机构保存完整,没有明显构造破坏痕迹,据此认为沂沭断裂带左行走滑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青山期以前,其后水平滑移量应不大.从区域地质分布及地震反演结果看,昌邑—大店断裂(F4)明显将山东省分割为鲁西和鲁东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将其作为区域地质构造分界线是合理的.本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沂沭断裂带深、浅部结构的认识,为分析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深部过程和浅部构造响应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资料约束. 相似文献
124.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al standing waves caused by wave overtopping and sloping top of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wave energy flux, the third-order Stokes wave theory is used to formulate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t wave overtopping;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regressed into an applied expressi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wave reflection for a vertical-wall structure with chamfered and overhanging upper sec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op slope on wave reflection. The regularity of variation of wave reflection in this case is analys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南海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及可能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是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南中国海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了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这一性质使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根据地震成像结果定性分析南海可能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并指出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在无井条件下,构建虚拟井进行波阻抗反演得到定量的地层速度参数进一步证实这一可能性,最后将反演获得的速度场与ODP184 航次在此区域获得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此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其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128.
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深工况下半潮堤前的反射形态及时均流速场。基于Hilbert变换建立了叠合波的时频分离技术,同时获取了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面过程及相位关系,通过试验数据证明其适用于不同反射程度的波浪信号分析。不同水深工况下,半潮堤前形成了部分立波系统,腹点和节点分别以四分之一波长的偶数倍和奇数倍交替增加。半潮堤前底床水质点水平速度包络图与波面包络图相差四分之一周期的相位,水平速度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出现在波面包络图的节点和腹点,意味着节点处易形成冲刷,腹点处易形成淤积。3种工况的周期平均速度场均在迎浪基床上方的堤脚处存在一个小型环流系统,可能引起局部冲刷,此处需加强防护。淹没工况下,半潮堤前的周期平均速度场形成一个大型环流系统,表层水流向堤后,中下层水流向海侧,意味着底床悬起的泥沙很可能向离岸方向流失。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进一步研究唐山地区深部地壳构造与唐山大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关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石油部物探局的协助下,于1985年1月在唐山震区完成了64km长的深反射剖面野外观测,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整个地壳结构的详细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唐山震区内深度500m以上的沉积层十分破碎;结晶基底为前震旦纪地层,埋深2-7km不等,覆盖地层倾斜,且断层发育,其中陡河断裂为正断层,延深至6-7km,推断该断层为1976年唐山发震的重要构造之一。测线上大约21km深处普遍存在一反射层;莫霍面深度在31-32km左右,与该地区折射剖面得到的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