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2篇 |
免费 | 2561篇 |
国内免费 | 47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1篇 |
大气科学 | 5459篇 |
地球物理 | 1922篇 |
地质学 | 3820篇 |
海洋学 | 5081篇 |
天文学 | 99篇 |
综合类 | 895篇 |
自然地理 | 15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312篇 |
2022年 | 524篇 |
2021年 | 628篇 |
2020年 | 647篇 |
2019年 | 766篇 |
2018年 | 603篇 |
2017年 | 644篇 |
2016年 | 655篇 |
2015年 | 725篇 |
2014年 | 875篇 |
2013年 | 1024篇 |
2012年 | 880篇 |
2011年 | 866篇 |
2010年 | 695篇 |
2009年 | 889篇 |
2008年 | 784篇 |
2007年 | 979篇 |
2006年 | 788篇 |
2005年 | 746篇 |
2004年 | 656篇 |
2003年 | 585篇 |
2002年 | 507篇 |
2001年 | 480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411篇 |
1998年 | 383篇 |
1997年 | 305篇 |
1996年 | 242篇 |
1995年 | 238篇 |
1994年 | 237篇 |
1993年 | 202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71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海面标志点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渤海湾西岸534个原始数据中获得了136个指示高水位、潮间带或低水位的海面变化标志点,并重建了它们的相对海平面时空分布,进而获得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带.约10cal.ka B.P. 时,相对海平面变化带达到-25m,以约6m/1000a(即约6mm/a)的平均速率上升,在6cal.ka B.P. 前后达到现代海面的高度; 6cal.ka B.P. 至今,变化带的高度介于+1m~-2m之间,未发现中全新世相对高海面.再搬运海相贝类和陆相泥炭类样品的 14C 年龄,分别存在约600年和660年的驻留时间.经过驻留时间校正的新海面变化年代学序列,将渤海湾相对海平面达到现代高度的时间点确定为约6cal.ka B.P.,从而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更为准确.渤海湾盆地的长期稳定下沉和沉积自重压实的共同作用,可能抵消了冰川均衡调整(GIA)引起的中全新世数米高的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72.
73.
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96~1997和1999年在浙江省乐清市东发水产育苗场和福建省宁德市四海水产育苗场分别研究了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泥蚶浮游幼虫和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泥蚶浮游幼虫的适宜温度为25~33℃,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稚贝的适宜温度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浮游幼虫的适宜盐度为16.54~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654~23.38;稚贝的适宜盐度为10.01~30.02,最适生长盐度为10.01~23.38.泥蚶幼虫和稚贝对高温和低盐海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与它们夏季的繁殖期和自然分布于内湾河口区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4.
75.
用西北五省(区)135个代表站1960—199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在0.001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气温可以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新疆北部区、西北主区、柴达木盆地和长江黄河上游区。由此,建立了四个区的全年和冬、夏季气温代表序列,并对近几十年的西北五省(区)气温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6.
塔里木灌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塔里木灌区阿拉尔气象站1961年1月-1999年12月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灌区近40年的气候变化,得出近40年来塔里木灌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4.60mm/10年),秋季降水量却呈下降趋势(-3.45mm/10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065℃/10年),冬季变暖的趋势(0.849℃/10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71℃/10年);年极端低温的上升趋势(0.569℃/10年)大于年极端高温的下降趋势(-0.095℃/10年)。可以70年代末为界将近40年塔里木塔区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77.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冬、夏季地面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Ⅱ):7月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为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蒙干旱区内分布相对均匀的104个站点(包括5个“人造站”)1961—1997年7月的平均地面气温资料等,首先分析了该区夏季的平均气温场、气温年较差及日较差等背景;然后,对标准化的7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分别作了EOF和REOF分析。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夏季的热量资源充足。夏季气温场分布的区域性特色更明显。(2)受纬度、地形高度及远离海洋等的影响,中蒙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呈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高)的特色,但是区内的夏季气温年际变化小。(3)根据气温的EOF分析,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异常可粗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及准东北—西南差异型等4种常见分布模态;再根据REOF分析,可将该区夏季气温异常进一步细分为青海高原、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陕西甘南区、蒙古国西北部及东南部等7个分区。(4)近37年来,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增暖主要出现在高原东北侧和南疆区,强度比冬春季弱;在青海高原及蒙古国东南部气温还在变凉,区内各分区夏季气温变化也约有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极进入了以海冰快速减少为显著特征的快速变化时期。通过分析“波弗特流涡观测计划”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4个站点上布放剖面观测系统所获得的2003—2011年的温度、盐度剖面观测数据,研究了加拿大海盆北极中层水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加拿大海盆中央区中层水核心温度变化较小,楚科奇海台地区有明显下降特征,海盆中央区以北以及加拿大群岛陆坡边缘区核心温度呈持续升高趋势。北极中层水核心深度在4个站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加深趋势,加深的程度和参与分析的表层淡水含量以及因海冰消失导致的风应力变化有一定的对应特征。4个站点表层(75—200 m)的热含量在无冰海域有明显的增长,在有冰海域热含量较稳定;加拿大海盆200—400 m和400—800 m深度范围内的热含量变化情况与中层水核心深度的变化情况一致,伴随着中层水核心深度加深至400 m乃至更深处,中层水的能量也逐渐下移,造成200—400 m水层能量普遍降低而400—800 m水层能量普遍增加。加拿大海盆4个观测站点因背景环境条件和所受影响的不同,造成了中层水的变化和响应趋势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
80.
基于新的末次冰期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模拟了盛冰期以来东亚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相对海平面上升由盛冰期后全球冰盖消融控制,后期的变化则由地壳黏性均衡调整控制;每个时期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与地壳均衡作用及远场均衡效应的区域性差异有关;模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冰盖消融模型差异的影响,量级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此外,利用本文的GIA模拟结果,对东亚海岸历史相对海平面观测进行改正,揭示了华南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地壳垂直运动,其中3—8 kaBP地壳以较稳定的速率(1~4 mm/a)下沉,之后则以较小速率下降或隆升,推测可能与东南部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有关;揭示近千年来粤东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壳垂直运动有长期隆升趋势,而近三十年的观测结果则显示下沉,推测该差异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