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1188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3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81.
文章用35年(1956-1990)资料,对东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大型环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东北冷涡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有相对的集中期,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密集性,并且东亚地区阻塞高压的异常发展及位置变化、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及位置变化等对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2.
通过密集采样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林地和水田土壤有机碳(分别为24. 84± 10. 18 g /kg 和24. 54± 7. 83 g /kg )极显著高于旱地( 13. 25± 4. 48 g /kg , p < 0. 01) ,水田土壤全氮含量( 2. 64± 0.76 g /kg )显著高于林地( 2. 45± 1. 17 g /kg , p < 0. 05) ,且二者极显著地高于旱地( 1. 68± 0. 53 g /kg , p < 0. 01)。林地全磷含量( 0. 62± 0. 33 g /kg )显著高于旱地( 0. 57± 0. 18 g /kg , p < 0. 05) ,二者又极显著地高于水田( 0. 50± 0. 17 g /kg , p <0. 01)。全氮与有机碳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土壤碳氮比受到有机质组成和肥料施用的共同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植被、人为管理等途径影响土壤养分,为该类型区土壤养分的人为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3.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60~2000年500 hPa高度场10°×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采用EOF、SVD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25°~70°N,140°E~150°W)500 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东北区80个测站降水场相关。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场冬季EOF第1载荷向量场呈由北向南的“-,+”波列分布,这种北南分布相反型,占总体方差贡献的40%,可以表现为北低南高,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 的正位相阶段,反映了40年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上空以东亚大槽为定常波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亦是NPO呈正位相阶段的主要成因,反之,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NPO)的负位相阶段,第2载荷向量场呈整体“+”值分布,占方差贡献28%,该模态则表现为东亚大槽被长波脊替代的与气候基本模态呈相反分布的异常环流型;夏季第1载荷向量场基本模态则为全区的正值分布,占总体方差贡献的30%,第3载荷向量呈北“+”南“-”的分布,占方差贡献的13%,表明夏季500 hPa高度场NPO不是主要模态;春秋两季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NPO模态;(2)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冬季平均场与东北区夏季降水场呈由北向南的“+,-”相关波列,存在显著的相关性(α>0.01), 第1对SVD奇异向量占总方差贡献的49%,当NPO区前冬500 hPa高度场呈负位相阶段时,东北区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东北区夏季干旱少雨,其它季节亦有类似隔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84.
东北春夏季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利用东北地区19个测站的1951--2000年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采用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展开等诊断方法,研究了春、夏季节降水、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旱涝年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得到的降水、气温异常的典型配置场及其时间系数能较好地反映东北地区降水、气温异常的时空特征,且夏季时间系数出现极值的年份与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发生较严重旱涝的年份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85.
对晋城市高平2002年8月5日暴雨天气分析后得出:华北南部东北冷涡型暴雨是在鄂霍次克海阻高、西太平洋副高相互配置叠加后,导致东北冷涡加强南伸,在华北南部形成切变线型辐合而产生的一种强对流性天气。  相似文献   
886.
利用东北地区91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讨论东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东北地区中部极端降水出现相对比较分散,东北东部、北部、西部和南部出现比较集中;东北地区汛期纬度偏低地区极端降水量偏多,极端降水发生较晚,且较为集中,纬度偏高地区则反之。汛期极端降水量与集中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汛期极端降水量越多,极端降水越集中,特别是嫩江、松花江流域。  相似文献   
887.
平桂地区遥感线性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平桂地区遥感线性构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0.3125-2.5000km尺度内用箱形覆盖法求得的全区345个子区遥感线性构造的分维为0.8686-1.5909,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平方(R^2)在0.9729以上,表明在研究标度范围内,各子区遥感线性构造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线性构造分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矿床分布、深部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花岗岩区线性构造的平均分维最大,其次为地槽构造层、地台构造层和地洼构造层;且不同构造单元内的  相似文献   
888.
桂西某些铝土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桂西铝土矿有原生沉积型和堆积型两种矿床类型,它们关系密切。对铝土矿及其围岩系统取样。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原生铝土矿的成矿母岩主要为下二叠统茅口灰岩,其次有少量古陆风化物的加入;原生铝土矿形成于海相的沉积环境,堆积型铝土矿由原生沉积型铝土矿风化淋滤而成。  相似文献   
889.
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孙德有  吴福元  高山 《地球学报》2004,25(2):213-218
本文应用锆石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 (LA ICPMS)定年技术 ,测得小兴安岭东部清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 2 2 2± 5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该岩体为过碱性A型花岗岩 ,属于A2 型或PA型 ,形成于造山后构造环境 ,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在二叠纪末期碰撞拼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90.
大兴安岭东北部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前人划分的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花岗岩有相当一部分是侏罗纪花岗岩。根据时间先后关系,可将本区侏罗纪花岗岩的侵位顺序划分为早、晚两期,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8~190Ma和171~181Ma,这些侏罗纪花岗岩的年龄数据与东北其它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完全可以对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可以将这些花岗质岩石划分为低Sr高Yb型和高Sr低Yb型两类,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源岩组成而起源的深度不同,早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低Sr高Yb型,起源于压力较低的中地壳,而晚期侵入的花岗岩为高Sr低Yb型,类似于"C"型埃达克岩,起源于压力较高的下地壳。锆石Hf同位素成分特征表明,侏罗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主要为新元古代和显生宙期间增生的地壳物质及两期增生地壳物质的混合物。本区侏罗纪花岗岩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具有类似于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属于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的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花岗岩带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