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49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1188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3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采用Micromine公司的Kan-Tan 3D软件将广西湾岛金矿的探槽、钻孔和坑道数据等资料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建立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体的三维实体模型,实现了湾岛金矿矿体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充分展示出矿体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之间的空间关系。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推断出斑岩体可能为主要的赋矿围岩而不是成矿母岩,该矿床可能是热液脉型矿床而不是斑岩型矿床;另外,通过对矿体各微元块进行品位插值,呈现出Au元素随深度增高的现象,推断出矿区深部可能具有较大找矿空间,为今后的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52.
针对铜聋山矿区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综合研究。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的TM多波段数据对研究区的构造信息进行了综合解译,结合主成分分析与波段比值法对矿化蚀变信息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该区的主要成矿构造为NE向断裂,线环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最佳环境;遥感矿化蚀变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增强,与已知矿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能够反映有利的找矿目标。  相似文献   
553.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  相似文献   
554.
依据对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沉积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分布特征的综合研究,对该地区的储层特征加以抽象和概念化,建立了飞仙关组储层地质模型。地质模型揭示元坝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段均发育在台地边缘沉积区。其中,台地边缘浅滩最为发育,台地边缘斜坡次之,未见台地边缘生物礁。飞仙关组一段至二段下部为台地边缘斜坡沉积,二段上部至三段为台地边缘浅滩沉积。认为飞仙关组二段和三段的鲕滩沉积储集岩为下一阶段勘探开发的重点,其中飞仙关组二段孔隙—裂缝性储层的勘探开发潜力尤为巨大。  相似文献   
555.
东北农田扩张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1990、2005年两期不同土地利用/覆盖资料,利用区域环境集成模拟系统(RIEMS2.0)分别进行2次连续15年数值模拟,探讨东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分析集中于气温和降水等要素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东北农田扩张后,东北夏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并且农田面积扩张的范围越大,气温变化幅度也越大。在夏季,黑河西部、呼伦贝尔南部部分地区降温超过0.5°C,并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大兴安岭南部、黑河西部等地区夏季降水减少20%左右,其中产生减少的大部分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2)东北农田扩张通过影响潜热通量的变化和净吸收辐射通量的变化来影响气温的变化,其中东北南部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短草类型转变为农田类型,这使得夏季蒸散发增加,潜热通量增加,气温降低。(3)东北农田扩张也影响大气环流场的变化,并与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辽宁西部和东北北部部分地区夏季蒸散发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加,但是由于大气环流场变化,降水在这两个地区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556.
韦访  黄文芳  罗家元 《江苏地质》2023,47(4):358-368
对龙州地区合山组和都安组铝土岩(矿)层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并与堆积铝土矿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含铝岩系岩性与矿物特征发现,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矿石矿物无显著差异,主要为一水硬铝石、高岭石、(鲕)绿泥石,其次为赤铁矿(针铁矿)集合体和碎屑物(岩屑、玻屑、砾屑),普遍存在大量(铁)凝胶。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相关图解显示,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均可能为该区堆积铝土矿的矿源层。Ni-Cr图解显示合山组铝土岩(矿)可能来自与火山物质有关的玄武岩,都安组铝土岩(矿)来源于卡斯特岩溶,堆积铝土矿除部分落入玄武岩、碳酸盐岩区以外,大多位于页岩、板岩内,表明该区堆积铝土矿存在多源性。微量元素Be、Ga、Sr、Ba含量与Sr/Ba、V/Zr、Zr/Cu含量比值等沉积环境元素特征表明该区原生铝土岩(矿)沉积环境为陆相;δCe分析显示铝土岩(矿)沉积环境有所差异,合山组表现为氧化环境,都安组则表现为还原环境。Th、U含量及Th/U含量比值显示该区铝土岩(矿)成矿以混合作用为主,并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δEu分析表明合山组、都安组铝土岩(矿)分别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合山组、都安组含铝岩系均发育不同程度的铝土岩(矿)层,都安组铝土岩(矿)部分样品已达工业边界指标,可作为沉积铝土矿勘查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557.
黔桂地区最近16万年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最后 2次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本项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地区几个大型石笋 ,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碳氧稳定同位素、α谱U系法、TIMSU系 (2 3 0 Th/2 3 4U)法等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本区 16万年来石笋气候记录可以与海洋记录的16阶段进行对比。末次冰期的起始点及终止点通过石笋记录分别确定为 (130 1± 1 0 )kaB P 及(11 2± 0 1)kaB P ,其准确性大大高于目前其它记录。所揭示的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 ,其时限分别为 :H114~ 15kaB P ,H2 2 1~ 2 3kaB P ,H32 5~ 2 7kaB P ,H44 1~ 42kaB P ,另外在 35~ 37kaB P 也存在振幅很大的冷事件 ,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可以逐一对比。长周期的气候旋回以及短期的突变事件 ,在时限上所谓存在几千年以上滞后或超前 ,可能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差错 (包括测试误差 )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上可能都具有同时性。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可能也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所致。  相似文献   
558.
桂北新元古代两类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包括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含堇青石的过铝花岗岩(CPG)相当,而黑云母花岗岩则类似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MPG)。黑云母花岗岩类是成熟地宙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的形成与地幔柱起源的镁铁质岩浆和地壳起源的过铝质黑云母花岗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有关。这两类新元古代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的挤压性构造无关,而与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上升诱发岩石圈伸展的张性构造相联系。  相似文献   
559.
Four hierarchical cyclothems, superbundlesets, bundlesets, bundles and laminae,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carbonate strata in Guangxi, South China. Their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ratio relationships and sequence in conodont zones are continuous and stable and can be traced across different facies zones and sedimentary basins. Our data show that hierarchically organized superbundlesets, bundlesets, bundles and laminae correspond to the long eccentricity, eccentricity, obliquity or precession and sub-Milankovitch cycles respectively. Their periods were 400,000, 100,000, 33,333, 16,667 and 8,000-17,000 a, respectively. The ratios of long eccentricity to eccentricity, eccentricity to obliquity, and eccentricity to precession in the Devonian are 1:4, 1:3 and 1:6 respectively. Using these hierarchical Milankovitch cyclothems, chrono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can be realized at a resolution of 100 ka or 10 ka at the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 The time intervals  相似文献   
560.
Recent discoveries of ophiolites indicate that there must be a Palaeotethyan geosuture zone bordering China and Vietnam, which separates the Vietbac block from the South China subcontinent. The Indosinian foreland fold-and-thrust belt bordering Yunnan and Guangxi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palaeotethysides. The oceanic crust was subducted southwestwards while the magmatic arc migrated northeastwards, and the continent-arc colli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Triassic with the thrusting being extended towards the north or northeast. The features of thrust-nappe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which proved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Palaeotethyan ocean there to be a complicated one. A face-to-face collision occurred first along the NW-striking segment and then along the ENE-striking segment accompanied by transpression or oblique thrusting occurring along the NW-striking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